显示标签为“正好想到”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正好想到”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10/20/2008

What A Game

周六申花跟山东的比赛的确好看,申花的几个进球都非常漂亮。不过赛后更吸引人眼球的是所谓的"洗牌战术",即申花队员故意拖延时间,让裁判给自己黄牌,以 便在下一场对武汉的"虚拟比赛"里"停赛",在之后的一场里无牌一身轻地"复出"。这是利用了足协对规则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漏洞。于是,在这个基础上,输球 的山东队和山东队的球迷很是愤慨,认为比赛不光彩。对此,我倒是有几句话要说。

其一,申花三个进球清清楚楚,没有任何问题。根宝讲"进了的球裁判吹不出来",这三个球就是这种吹不出来的球。不仅如此,Richard的进球,连同之前的防守、反击中的传球可以作为今年联赛的最佳攻防和最佳进球候选。

其 二,"洗牌战术"适用的仅仅是之前已经身背三张黄牌的队员,只有他们在本场得黄牌,才有累计四张下一场对武汉停赛,进而"洗牌成功"的可能。对于之前没有 拿牌,在这比赛里拿黄牌一点好处也没有,对已经拿两张牌的队员而言,甚至还很危险,因为之后再拿牌就很快要停赛了,联赛没有几轮,主动申请这样的黄牌,脑 子有病么?所以我说,洗牌的就是几个外援和姜坤,其他人跟洗牌无关。而这几个外援跟姜坤申请黄牌的时间是在下半场后段罚前场任意球的时候。之前其他队员的 黄牌跟洗牌无关。

其三,洗牌是有预谋的还是即兴而为?都有可能,但是从场上情况而言,似乎有洗牌和戏弄裁判的一举两得之功效。我感觉在比赛中"起意"的可能性更大,之所以在比赛中产生"犯意",裁判的表演不能不提。

其 四,裁判在比赛中对两队的判罚尺度是否一致?李金羽无球状态下在中场肘击于涛面门,这种动作放到生活中造成后果的话,定格故意伤害也不算过。还有一个头顶 王洪亮的犯规(学齐丹?),另外还有卢西亚诺把受伤倒地的沈龙元直接拖出场地。这三个犯规,前两个都该直接红牌(山东队下一轮就少两个主力),后一个黄牌 也很适当。裁判有任何表示么?山东队在赛后只字不提,山东球迷也只字不提,山东媒体也只字不提。比赛前半段,申花领先,再罚下李金羽,比赛结果还是3:2 吗?这张比赛山东输2:3已经是保本了。裁判要表演,朱骏说要洗牌,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闹剧。

据此,我认为洗牌的就是那个任意球表演,之前的黄牌根本就是裁判偏袒的结果,杜威的第一张黄牌也是裁判的杰作。看看现场球迷对裁判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问候",就知道裁判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若不是申花赢球,现场是不是会出更大的乱子也未可知。

其 五,如此洗牌是否得体?我觉得还好,裁判既然要表演,就成全他,耍耍他。那裁判面对姜坤索性背起手来不掏牌的样子太可爱了!山东要不开心?想一下,如果申 花是靠针对人身的故意犯规来吸引黄牌,伤掉山东几个,只当是"拼抢",只当是"非常卖命",你还有什么话好讲?规则的漏洞,在于足协的破败,在于足协的腐 败。至于我一向认为足协就是中国各级"有关部门"的典型代表,当然是另外的话题,在此不表。

其六,还有一种可能。两种俱乐部之间的默契 球。这就比较恶心了,双方俱乐部商量好了玩这么一下,核心球员、教练之外的一概都是蒙在鼓里的看客。比较双方战绩,这场比赛这样的比分之后,双方间战绩完 全一样。这其中未必没有猫腻。作为球迷,能做的只是欣赏那几个精彩的配合和进球,背后的猫腻真的无力揭开,尤其是还不是表现得十分明显――双方都在叫冤枉 ――的情况下。

9/04/2008

Mind Your Privacy

周围好多朋友在玩"开心网",信箱打开都是邀请信,还不包括被当作垃圾邮件过滤掉的(有人说给我发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收到过)。说实在的,看到这个以001结尾的网址,我没啥好感,因为这种形式的网站往往跟病毒、木马联系在一起。

不错这次看来跟病毒、木马这种低级的盗号、盗密码手段无关。我从来不是排斥新鲜事物的人,既然那么多人突然都热衷玩这个,我也不妨去看看。注册了一个帐号一瞧,这不就是
继校内网之后国内又一个facebook翻版么。没啥大花头,看了下里面还有通过msn列表找朋友的――就是让你输入msn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获取你的msn列表,从列表里读取每一个邮件地址,在它的注册邮箱数据里检索匹配项目。又要用户名,又要密码,呵呵,这东西,我绝对不玩。

这网站还"提醒"用户要用"真实姓名"注册,于是周围的同事突然开始放弃过去的英语名,用中文名字称呼了(这倒是一种回归,只是这种回归的动因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我一看,果然,绝大多数人都是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注册的。

网络上的"人肉搜索"怎么来的?除了掌握信息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实体或个人有泄漏(包括贩卖,这点非常无耻)之外,很多个人信息就是这些商业性网站泄漏出去的。这些商业性网站的信息来自何方?很多都是用户自己亲手一个字一个字敲进去的!大家都知道要保护隐私,马路边上站几个人问你姓氏名谁哪里读书何处工作,你一定当他们是疯子。可是有几个人做一个带游戏的网站,把沿街讨信息的事情搬到网络上,你就乖乖就范了?

大家小心为上!建议对于需要填写"个人资料"的地方,一概给虚假信息。比较高危的网站有:各种校友录(尤其是Chinaren)、校内、facebook,当然还有这个开心网。

2/15/2008

致《科技英语学习》编辑部的一封信

尊敬的编辑先生/女士: 您好!

我在阅读贵刊08年第1期的过程中发现几个问题,希望能与您交换意见和想法。

第47页《Salt的妙用》一文开头(全文第2点)便提到worth one's salt词组,表示"值得雇佣,称职"之意,并举例说明。然而在第48页该文文末(全文第9点)却再次重复介绍这个词组,甚至还用了"....'s"这般不规范的表达方法。该文的另一特点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大量的词组表达是摘抄字典,做编译而已。

类似的没有观点,仅做字典编译工作的文章在该期内不止一篇,诸如《英文"两面短语
"解析》、《鼠年话rat》都是。《鼠年话rat》更是罗列成语。

鄙人是第一次订阅贵刊,坦白说面对这样的文章是有些失望的。贵刊前半部分的外刊转载和编辑做得不错,但后半部分却质量明显下降。这种字典编译甚至罗列成语的文章未免有粗制滥造、凑文章充数之嫌,并且相当多的内容与"科技"无关。贵刊前半部分是科技英语的稿件,向读者传达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介绍最新的科技英语用语,后半部分却类似中学生英语学习期刊(作者也的确是中学、师专教师),搭配怪异。

希望贵刊能够优化后半部分的稿件,提高质量,更契合刊物的主旨。本人是第一年订阅贵刊,不了解贵刊的既往定位,如意见有不当之处,还请包涵。

祝新年快乐,刊物进步!

读者
×××

1/21/2008

Mangled English signs make muddle on metro

Created: 2008-1-21 1:14:09, Updated: 2008-1-21 9:57:26
Author:Zhang Xiaobin

"AFTER first under on, please do riding with civility." If you cannot understand what this means, you're not a frequent metro rider in Shanghai.

Those words were on a signboard at many stations on Metro Line 2 for nearly a year. It was simply advising riders to stand in line and be orderly, not to push and shove and block doors.

Similar poor translations are not uncommon at city metro stop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ng metro signs is clear and simple: to help foreign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is even clearer, however, that poor translations are more misleading than useful.

On Line 2, I was told by a signboard cartoon policeman to "Keep you valuables snugly and Be aware the people press close to you designedly."

Please note this is a loyal rendering of the propaganda, case sensitive.

I could see "Caution, Gap" on doors in each compartment. Where is the lady or the gentleman whose name is "Gap?"

Is that a volunteer, ready to give riders in need a hand? Why "Caution?"

Fortunately, the illustration above the "advice" helped me out. Most probably, "mind your step" is what the metro operators intend.

As a New Year's gift to Shanghai citizens, especially those commuters who depend on metros to avoid traffic jams in rush hour, new metro stretches went into operation at end of 2007.

"It was a giant leap to the future," Shanghai Daily reported on November 28. "It was a giant leap to overtake Paris to have the seventh-longest subway network in the world."

The audio translations in the subway, though updated, remain as strange today as they once were.

"Next stop is..., please get ready to alight from the left side." According to my understanding, "alight" is descriptive rather than imperative. "Get off" would suffice.

Which side is the "left" side? Obviously, operators took it for granted that all riders would agree that they have to stand facing the driver's cab to judge left and right.

Is this an international or, at least, a widely acknowledged, practice?

If "Zhangjiang High Technology Park" and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are not going to mislead passengers, how about "Shiji Avenue" and "Century Avenue?" Are they the same? "Century" was adopted for Line 2, the same version that was used on the road signs above ground before Line 4 opened.

However, "Shiji" was considered to be more "appropriate" by some "experts" and was therefore adopted.

Since then, passengers get off at "Shiji Avenue" and find themselves surrounded by road signs, which read "Century Avenue" once they leave the metro station.

Almost all elevators designated for "the differently abled" or "the inconvenienced," whatever the euphemism, were renamed "disabled elevator" before the latest metro expansion.

Every time I saw the phrase, I felt strange and uncomfortable. What sane person would use an elevator that is declared disabled?

Yesterday I was surprised and amused to see a revised translation: "accessible elevator."

Gosh. It does not make any sense at all. Why is it not accessible?

"Wheelchair accessible elevator" could be what the metro operators wanted to say although "elevator," a simple word in its simplest form, with the internationally acknowledged wheelchair symbol could suffice.

More mistakes and typos were posted at a local Web portal (www.metrofans.sh.cn) famous for metro news among frequent metro riders.

I am not demanding much of metro operators' English capacity. It is not a task beyond them to provide correct and accurate English signboards in Shanghai,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y can consult language experts with local universities or expats.

They could even launch a campaign to attract Shanghai students studying overseas to provide correct usage from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Kingdom,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It is the attitude that matters.

As always, bad news does not come singly but in pairs.

An official was asked in an interview about criticism of a 10-centimeter-wide vertical gap between the platforms and the thresholds of carriages at Line 6 and Line 8. He responded that the gaps were there for technical reasons and were in line with national standards.

The height difference would gradually disappear as the train's wheels wore down on the tracks, according to a Shanghai Daily report.

Ubiquitous poor translations, finding excuses and turning a blind eye to the real needs of travelers are all signs of poor attitudes on the part of the operators.

Think twice before deciding on translations, think about what the riders need.

That's my humble request to local metro operators.

(The author is a freelancer in Shanghai.)

12/15/2007

温泉 裸体 topless braless pantles X-less

去日本之前导游曾经跟我们打招呼,说一定要去泡温泉并且泡的时候不要害羞,因为在日本泡温泉的时候,大家都是赤身裸体的。后来在日本温泉里也的确和大家一起赤身裸体地泡着。至于导游说的害羞,我没有感受。

前几天在健身房的按摩浴池里泡着,从一边桑拿室里出来个老外,穿着平角裤,泡了进来,坐下后冲我点点了头算是招呼,似乎略有尴尬。当时也没有多想,刚才刷牙的时候,不知道是哪根筋被牙刷刺到了,突然明白了导游说的"害羞"和老外的"尴尬"――

也许,按照"国际惯例"泡池子应该是穿着短裤的?"惯例"是穿的话,"不穿"才能 成为日本温泉的"特色",才需要导游事先跟大家打招呼,以免现场尴尬?我不知道。我一直是按照以前跟老爸去厂里大浴池和自己去上外男浴室的习惯,一概赤条 条进入的嘛。难怪一直对导游的说法莫名其妙,心里一直觉得奇怪,有什么好还害羞的,泡温泉难道不就该是光着的么?

见多识广的诸位,谁能给个参考答案玩玩?

联想到一个单词:topless。字面上是"上身不穿",其实是指"穿得很少、很 低、很坦(胸)",更"进"一步的还有braless,不过这个less倒是表示"没有",而不是"少"啦。另外,有一个bottomless,不过含义 有点偏,是裸体和以裸体表演特色之意,和topless不构成反义词。查询手头工具书,倒也没有underless。

再请教好事者:表示"穿得很少、(开叉)很高、很短(的裙子或裤子)"该用哪个 词?21世纪,开放社会,得风气之"先"的不是也有"无底"出场的么?这个无底(braless的反义)怎么用英语表达?有个pantless,英汉大词 典第一版没有收,外媒早用开了,但是这个词是表达"下身光着"和"穿着外裤,但是省略'内容'" 的作派还不是一回事(braless可不是说"上身光着"嘛!)。

12/02/2007

21世纪的四喇叭

近年来手机功能大发展,不少手机厂商都推出了随身听(Walkman)手机。这些手机可以播放各类格式的音乐文件,还支持外放。有些产品还在外放效果上花了很多心思。于是,在马路上、地铁里、公交车上,很多新新人类喜欢打开手机外放功能,与周围一干陌生人等"分享"他们以为的优美音乐。欣赏音乐的一般都很陶醉,醉了就要闭眼睛,闭了眼睛就看不见周遭人的摇头和白眼。自得其乐,不亦乐乎!这,大概就是80末90后的"时尚"。

记得80年代的时候,也有关乎音乐的时尚。记得有人骑着自行车,拎着四喇叭,放着《哭比笑好》的嘛! 不知道是谁说过,时尚就是把20年前的东西再来一遍。如今尽情享受随身听手机外放的小年轻十有八九不知道他们不过是在拾20年前四喇叭们的牙慧而已。

9/26/2007

To err is human

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是我很喜欢的节目,语言天才我都欣赏。 刚刚听他讲故事,发现他也读了一个别字,"跬步"的"跬"读成了"Gui"。

语出《荀子•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高中背诵篇目,这是我最喜欢的几篇之一(另外几篇包括《孔雀东南飞》和《祭妹文》),一直记诵至今。人无完人,俺只是借机重读经典,绝非挑钱老师的刺。

8/05/2007

You are ready; Never am I.

北京奥组委向社会公布了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歌曲《We are ready》。

毫不意外,但凡与北京奥运会有关的任何新闻一概都是正面和积极的。记者就这首歌曲采访了一些"专家",其中有一位"音乐人"老头接受采访时评论的大意是:这首歌很不错,尤其是很大众化。

几乎在老头回答的同时,我妈妈对我提问:这歌叫什么啊?

妙!这个问题实在是对老头"专家"评论的绝佳质疑!一首主要是针对国内群众的"倒计时歌曲"(很遗憾,我是第一次听说倒计时还要主题歌的,土了)为什么要 搞一个英语名字?如果用的是简单的单词,诸如thank you, yes之类,大概还有不少老百姓能提起。现在搞的还是个句子。我不知道中国普罗大众里有多少人能够把这歌名念全、记牢的!如此,还称之为"大众化",老头 是不是被连续高温蒸傻了?

暂不谈老头的傻,选歌的人在干吗?以为全中国老百姓都英语四级了?选歌的是全国四六级委员会的托?是新东方的托?还是上外成人教育学院、上外夜大学的托? 连选个倒计时的歌都能整个国内老百姓叫不出来的名儿,我们还能指望他们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考虑更多中国老百姓的情绪和利益?

For the 2008 Olympics, they say they are ready. I know I have never been ready. I know many people are not ready.

还是这句话:装戆老难的,真的老难的。

7/02/2007

A new word "Freegan", a new lifestyle

I appreciate the word and the idealism it represents.

免费族:年薪数十万美元 却靠捡垃圾过活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7/02/content_6315885.htm               

     他们并非清洁工人,也不是专业垃圾回收者。他们中有的人年薪达数十万美元,但他们的衣食住行用品大都是从垃圾中找回来的,因而自称"免费族 (freegan)"。他们的足迹已遍及全世界发达国家,他们并非因为缺钱而放弃原本优裕的生活,而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消费方式在经济上和社会上都带来了 许多的不公正,给环境带来了太大的破坏。纽约免费族的队伍一年来在明显壮大。

  校园疯狂大"寻宝"  

    据《纽约时报》6月21日报道,今年5月的一个星期五的晚上,也就是纽约大学 2007届学生毕业的次日,有15个男女赶到了该校的第三大道北宿舍。这是学年末的大搬迁时期,学生们丢弃的东西都被打包放置在一些绿色的大垃圾箱里,而 这些人就是希望能趁机在垃圾箱里大捞一把。纽约大学的学生总体上较为富有,因此他们的垃圾箱里宝贝也非常之多。

    20来岁的本・伊伯肖夫现在已经头顶着两顶保龄球帽,身手敏捷的他又将身子深深地探进垃圾箱,结果淘出了一台夏普牌电视机。29岁的奥特恩・布鲁斯特发现了一幅描绘地中海一处海港的油画,她看了一看,然后将画交给了另一名同伴。  

    17岁的达茜・伊利亚现在还是一名高中生,她头上的头发剃去了一半。对于那中等大小的一堆她称之为"家用的零碎玩意儿"的东西―――一盏台灯、一个碟架和一些掸子,她显然很是高兴,她将它们一溜儿摆在人行道上,引得路人不时投上怪异的目光。  

    欣赏这些小小战利品的不只是伊利亚。44岁的卡利希齐膝站在垃圾箱里,细细察看着一个塑料化妆品盒。她说:"淘宝当中会有一些小小的刺激,比如说当你看看一张课桌里有什么,结果发现了一本邮册。"  

  衣食住行都靠垃圾  

    当天在场的人当中有几个是偶然赶到的,但大多数人都是看了在免费族信息网(freegan.info.com)的一个帖子后,响应号召前来的。该网站提供活动信息和免费出让物品清单,服务对象就是免费族,这一群体的人数现在仍 然较小,但其队伍在不断壮大。 免费族这个词语源于vegans(严格素食者),许多免费族成员也和严格素食者们一样,排斥所有动物类产品。该网站相当于免费主义运动的一个正式"喉舌"。

    免费族可以说是发达国家的清道夫,他们凭消费者抛弃的东西过活,目的是为了将 他们对公司化社会的支持和对地球的影响降低至最小,同时与他们所谓的失控的消费主义保持距离。他们在超市垃圾中翻寻,挑出那些通常会被抛弃的轻度受损的产 品或者刚过保质期的罐装食品,同时说服那些有同情心的商场和宾馆,请他们捐出多余的食物。

    他们穿的是别人抛弃的衣服,用在大街上捡到的东西来装饰自己的房子;这些东西 也可能来自免费回收网(freecycle.org),用户们会在那里挂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或者来自所谓的免费聚会,也就是免费跳蚤市场。免费族当中的 一些人声称自己奉行着严格的环保标准。29岁的亚当・韦斯曼在4年前创建了免费族信息网,是免费主义运动实际上的代言人。他说:"如果人们选择过一种道德的生活,那做严格素食者还是不够的,他们必须远离资本主义。"

  不满足于主流环保主义  

    免费主义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它起源于反全球化及环保运动,以及像"要食品 不要炸弹"之类的组织;后者是一个由一系列小型组织组成的网络,它为那些饥饿的人免费提供从食品市场垃圾中刨出来的素食类食品。从免费族身上也可以看出像 "刨食者"之类组织的影子;"刨食者"是旧金山上世纪60年代一个无政府主义街头剧团,它免费提供食品和社会服务。

    据纽约圣劳伦斯大学社会学教授鲍博・托雷斯介绍,从去年以来,由于对主流环保主义越来越感到失望,免费主义运动知名度和受欢迎度激增。托雷斯说,环保主义"正蜕变为这样一个问题 ―――认为只要选择消费绿色商品,你就是一个环保者了",而不去理会生产和配送这些商品需要消耗多少自然资源。

    免费族足迹遍世界  

    免费族目前已遍及全世界,远至瑞典、巴西、韩国、爱沙尼亚和英国,近至美国本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不过作为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富裕国家金融中心的纽约,已经崛起成为免费族活动的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韦斯曼对于这项事业的狂热推动,并为其奉献了相当多的自由时间。  

    该运动在纽约的成功也与纽约垃圾的数量和质量有关。据美国环保署介绍,2005年全美个人、工商企业和各类机构制造的城市固体垃圾多达2.45亿吨 。这意味着每人每天产生约2公斤垃圾。而据纽约市卫生局介绍,这一数字为2.75公斤。  

    奉行者中有老有少  

    可以想见的是,免费族当中有许多是年轻人,在政治立场上属于激进左派。和父亲居住在曼哈顿的17岁的伊利亚就是如此,她说自己成为免费族,既是因为环保,也因为"我没有患上资本主义的坏毛病"。  

    他们当中也有像卡利希这样的中年人。他们有工作,从一些方面来说过的是中产阶级的 生活。卡利希是一名高中西班牙语教师,有一辆小汽车,在纽约皇后区有一栋住宅,并将其中的一半出租。但和许多免费族一样,她看来对于自己的行为在环境上的 后果有清醒的认识。比如说,她家中的木地板已经日渐老化,但她并没有去更换新的,而是使用由许多碎片拼成的地毯。

    绝对免费主义不可行  

    当然,生活在当今的美国,要不购买任何新的制成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回避任何需要利用资源来生产、配送或者运转的东西也是如此。比如说,免费族能不用液化气或者电来做饭,或者不用商业产品来刷牙吗?  

    "我时不时也会购买一盒小苏打作为牙膏,"韦斯曼说,仔细分析一下就可发现一盒小苏打会比牙膏更环保,因为它所使用的包装纸盒是可降解的。  

    这些理想与实践上的冲突已经导致一些人暗示说,免费族尽管在呵斥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是,但又依靠它来生活,因而他们是虚伪的。甚至连常常严格推动免费主义运动的韦斯曼在被逼问下也承认,绝对的免费主义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严肃承诺必不可少  

    这并不意味着信奉免费主义不必作出认真的承诺。免费族相信任何产品的制造和输送, 都会在经济上和社会上造成多方面的不公正,因此但凡与市场打交道就会让他们心烦意乱。这一点对于一些免费族尤其成为问题。就拿玛德琳・纳尔逊来说吧,她直 到最近还在曼哈顿过着中上层人士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仆人打点,消费着各种奢侈品。她选择过免费者的生活,就需要做出相当程度的甚至可以说是剧烈的转变。

    近日的一天下午,纳尔逊一边在厨房里做中餐,一边说:"我的整个观点,就是不买公司化美国的账,我也憎恨向银行贷款。"这顿食物中有土豆和豆瓣菜汤、饼干和干酪,全都是此前从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各家商场外的垃圾堆中找来的。  

    她现在渴望有一个弹簧扣平底锅来制作干酪饼,不过她正在等待着"免费回收网"上有人提供。书架上没有任何新书,她已有6个月没买一本书。但她现在常常去上"书籍漂流网",在那里和别人共享旧书,或者上公立图书馆去借。  

    但这样做是不是太与自己过不去了?"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复杂,"她说,"放弃阶级特权总是很艰难的。但免费族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你们正在剥夺各种资源。"  

    并非"只坐在家中吃糖果"  

    自从成为免费族以来,纳尔逊花费不少时间将各种免费品的清单及其他信息发布在网上,同时为因参加反对使用小汽车而被逮捕的骑车人士提供法律援助。"我并不是只坐在家中吃着小糖果,"她说,"我在工作。我只是不为钱而工作。"(钟山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