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来电话说上次管理协议的翻译有问题,"turnover"和"revenue"的概念搞错了。客户是跟老外谈的,老外也闹不明白。绕了很大一圈到我这里(稿件不是我翻的,我和另外一个律师这次做的是校对和润色的活),由我来检查是否出错。我想了想,这种东西要出错的概率很低的。但是无论如何,还是看一遍。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用word里面的查找功能,把所有的turnover都找出来,再对照中文稿挨个查。稿件中:Net Turnover译为"净营业额",Gross Turnover为"总营业额",而revenue就以"Gross Revenue"的形式出现过一次,对应的中文是"总收入"。实在不明白客户对此有什么不明白的。
再和老外沟通,老外说,客户的意思是:Turnover应该是"利润",Revenue应该是"营业额"。
我只能说,那么大一个公司找这样的人出来谈合同,真的很需要勇气。
11/27/2006
11/25/2006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五九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二月十五日,下诏曰)
"鸟兽虫鱼,宜各安于物性,置罘罗网,当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鱼虫,弹射飞鸟。仍为定式。"
(又,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四月三日诏令)
"方春阳和,鸟兽孳育,民或捕取,甚伤生理。自今宜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持竿携弹,提巢摘卵,州县长吏,严敕里胥 ,伺察擒捕,重致其罪。仍今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
"鸟兽虫鱼,宜各安于物性,置罘罗网,当不出于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鱼虫,弹射飞鸟。仍为定式。"
(又,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四月三日诏令)
"方春阳和,鸟兽孳育,民或捕取,甚伤生理。自今宜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持竿携弹,提巢摘卵,州县长吏,严敕里胥 ,伺察擒捕,重致其罪。仍今州县,于要害处,粉壁揭诏书示之。"
11/16/2006
新闻晚报:上海路牌将告别“Road”、“Rd”
杨冬 新闻晚报 [2006-11-14 15:38]
晚报讯 今后,"XXRoad"、"XXRd"的英译字样或许将告别上海的路牌。昨天召开的"第九届城市地名工作交流会"上传出消息,上海现有的"汉字+英译"路牌设置模式与国家所强制规定的路牌标准并不一致,市地名办有关负责人就此表示,上海在保持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及时、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将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探索"标准例外"的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XXRoad"或是"XXRd"的字样,被当作是汉字路名的辅助指示写入路牌。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的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路牌中必须出现汉语拼音的字样。譬如,为大家所熟识的"南京东路",除了汉字字样外,路牌中还应出现"NanjingDongLu"的规范拼音汉译字样,而不是现有的"NanjingDongRd",或"NanjingDongRoad",甚至是"EastNanjingRd"等英译字样。
针对上海现行路牌所采用的文字设置模式,上海地名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波就此回应道,"我们曾经考虑过采用'汉字+拼音+英译'的设置模式,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在对地名的英文翻译上存在问题。"
至于在"XXLu"还是"XXRd"二者当中,到底应该采用哪一种翻译模式,按照"专名+通名"的地名形成规律,通名一般代表的是该名称所属的类别,如大厦、车站、广场等。若非专名,就不必完全按照其原来的发音来音译。"究竟是'南京东路'作为一个整体路名属于专有的中国地名,还是说'南京东路'中所带的'路'字只是作为一个表示类别的通名,目前各方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而针对有关人士所提出的"为何单单只使用英文译名,却不使用法文等其它语种,这是否有所偏颇"时,刘波则表示,英文是全球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种,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路牌中添入英文等国际化元素确有其必要性所在。"这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不断探索,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最契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
这个东西这几天成了新闻热点了,不知道是喜是悲。我们的官老爷们为了捞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简单理一下思路吧:
问题一,中国的路名标牌为什么要配上外文翻译?
回答: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加,外国人来华增多,要方便这些老外认识路。
问题二,为什么要用英语翻译,不是阿拉伯语或者库尔都语?
回答:见刘先生语。
问题三:既然是给老外看所以才要翻译,才要翻译成英语的,为啥还要自己独创一套?
回答:因为中国官员都是傻B!
晚报讯 今后,"XXRoad"、"XXRd"的英译字样或许将告别上海的路牌。昨天召开的"第九届城市地名工作交流会"上传出消息,上海现有的"汉字+英译"路牌设置模式与国家所强制规定的路牌标准并不一致,市地名办有关负责人就此表示,上海在保持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及时、良好沟通的前提下,将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探索"标准例外"的解决方案。
一直以来,"XXRoad"或是"XXRd"的字样,被当作是汉字路名的辅助指示写入路牌。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的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路牌中必须出现汉语拼音的字样。譬如,为大家所熟识的"南京东路",除了汉字字样外,路牌中还应出现"NanjingDongLu"的规范拼音汉译字样,而不是现有的"NanjingDongRd",或"NanjingDongRoad",甚至是"EastNanjingRd"等英译字样。
针对上海现行路牌所采用的文字设置模式,上海地名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波就此回应道,"我们曾经考虑过采用'汉字+拼音+英译'的设置模式,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在对地名的英文翻译上存在问题。"
至于在"XXLu"还是"XXRd"二者当中,到底应该采用哪一种翻译模式,按照"专名+通名"的地名形成规律,通名一般代表的是该名称所属的类别,如大厦、车站、广场等。若非专名,就不必完全按照其原来的发音来音译。"究竟是'南京东路'作为一个整体路名属于专有的中国地名,还是说'南京东路'中所带的'路'字只是作为一个表示类别的通名,目前各方还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理解。"
而针对有关人士所提出的"为何单单只使用英文译名,却不使用法文等其它语种,这是否有所偏颇"时,刘波则表示,英文是全球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种,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路牌中添入英文等国际化元素确有其必要性所在。"这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不断探索,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最契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
这个东西这几天成了新闻热点了,不知道是喜是悲。我们的官老爷们为了捞钱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简单理一下思路吧:
问题一,中国的路名标牌为什么要配上外文翻译?
回答: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加,外国人来华增多,要方便这些老外认识路。
问题二,为什么要用英语翻译,不是阿拉伯语或者库尔都语?
回答:见刘先生语。
问题三:既然是给老外看所以才要翻译,才要翻译成英语的,为啥还要自己独创一套?
回答:因为中国官员都是傻B!
11/15/2006
地铁站的马甲们
上海的地铁二号线目前从中山公园站出发,途径江苏路站、静安寺站、南京西路站、人民广场站、南京东路站、陆家嘴站、东昌路站、世纪大道站、上海科技馆站、世纪公园站、龙阳路站,最终抵达张江高科站。他们的英语翻译分别为:Zhongshan Park, Jiangsu Rd., Jingan Temple, Nanjing Rd. (W), People's Squire, Nanjing Rd. (E), Lujiazui, Dongchang Rd., Shiji/Century Avenue,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Shiij/Century Park, Longyang Rd., [ Zhangjiang High-tech Park].
这几个红色标记的部分是目前争议最多的,"世纪"到底用"Shiji"还是"Century"在上海市地名办看来很有讲究,因为使用"Shiji"大概更能够体现上海的特色。上海凭什么要根据英语的习惯标示呢?地名办的戴先生昨天对文汇报充满民族自豪感地如是说。无论如何,现在车站上就是用了"Shiji",至于其它站点是否协调,至于"Shiji"还是"ShIJi"就不是戴先生管的了,致电64370000的地铁服务热线,好像他们也不管。
今天令我眼睛一亮的是张江高科站的翻译,二号线世纪达到站站台上的标记竟然是:Zhang Jiang Gao Ke Station (注意:这大小写、断词完全与站台上的用法一致)。我又受刺激了……于是稍稍利用从世纪大道站到陆家嘴站之间两站路的时间观察了一下,发现张江高科的马甲还不少,除了这个Gao Ke版,至少还有:Zhangjiang High Technology Park, Zhangjiang High-Tech/tech Park, High-tec Zhangjiang。各版本中的还可能有"Zhangjiang"和"Zhang Jiang"的变体。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乘客,我从进入某次列车车厢到到出站,"运气好的话"可以瞧见4-5种不通的张江高科站的说法。
国际大都市?与国际接轨?就看看地铁上那么简单的地名翻译吧,那些口号就都是狗屁。
另:叫嚣着采用汉语拼音拼写地名的老大们十有八九汉语拼音也是不合格的,因为从他们倡导的“汉语拼音王道运动”来看,他们分不清到底是“静安寺”还是“尽干寺”
阿弥陀佛!
这几个红色标记的部分是目前争议最多的,"世纪"到底用"Shiji"还是"Century"在上海市地名办看来很有讲究,因为使用"Shiji"大概更能够体现上海的特色。上海凭什么要根据英语的习惯标示呢?地名办的戴先生昨天对文汇报充满民族自豪感地如是说。无论如何,现在车站上就是用了"Shiji",至于其它站点是否协调,至于"Shiji"还是"ShIJi"就不是戴先生管的了,致电64370000的地铁服务热线,好像他们也不管。
今天令我眼睛一亮的是张江高科站的翻译,二号线世纪达到站站台上的标记竟然是:Zhang Jiang Gao Ke Station (注意:这大小写、断词完全与站台上的用法一致)。我又受刺激了……于是稍稍利用从世纪大道站到陆家嘴站之间两站路的时间观察了一下,发现张江高科的马甲还不少,除了这个Gao Ke版,至少还有:Zhangjiang High Technology Park, Zhangjiang High-Tech/tech Park, High-tec Zhangjiang。各版本中的还可能有"Zhangjiang"和"Zhang Jiang"的变体。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乘客,我从进入某次列车车厢到到出站,"运气好的话"可以瞧见4-5种不通的张江高科站的说法。
国际大都市?与国际接轨?就看看地铁上那么简单的地名翻译吧,那些口号就都是狗屁。
另:叫嚣着采用汉语拼音拼写地名的老大们十有八九汉语拼音也是不合格的,因为从他们倡导的“汉语拼音王道运动”来看,他们分不清到底是“静安寺”还是“尽干寺”
阿弥陀佛!
11/14/2006
民政局官员称城市道路英译名应用Lu不是Rd
新闻一则,如下
民政局官员称城市道路英译名应用Lu不是Rd
2006年11月14日 10:09 来源: 文汇报
(记者张艳) 全国每年新增地名约2万余个,上海就占了1500多个。但是新增和旧有的路名牌是否应该与国际接轨,采用英文字符"Rd",还是保留国粹,用汉语拼音"Lu"?在昨天召开的"第九届九城市地名工作交流会"上,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明确表态:地名译名采用"Rd",既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国际通则。
戴均良在会议上介绍,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新生地名的锤炼打造。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科学执行。此外,中国路名的英译名也该有一定的规范。上海的路牌上,路名英译名一贯称为"Rd",但是这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国际通则,联合国标准化委员会明确通过的一项决议中表示,中国地名要按汉语拼音标注。
戴均良说,维也纳是联合国所在地,其国际化程度可以说不比上海低,但其路名都用德语拼写,并不采用英文,法国巴黎也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其路名都用法语拼注,也不采用英文,那么,中国路名为什么一定要采用英文,为什么不能让外国人也来认认咱们的"Lu"呢?
上海市地名办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上海在地名标注方面必须找到一个既符合国家法规,又适应自身特点的办法,是否继续施行"Rd",要根据上海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如果确实有必要采用"Rd",则必须在与国家有关部委协商后,进行标准例外和法规例外的探索。
-------------
上面标记出来的这段话令人拍案叫绝!对阿,为什么中国路名一定要采用英语呢?为什么就不能用乌尔都语?为什么就不能全部只标中文?为什么不能让外国人学好中文再来认认咱们的"路"呢?
我所知道的是,如果换全市各地路牌,那么相关单位可以借机进账一大笔,GDP又得到零点几或者零点零零几个百分点的“贡献”。姓戴的为了捞钱,找了一个傻逼的理由,掩耳盗铃,把众人当傻逼,如是而已。这样想想,上海地名办毫不考虑世纪大道两边路牌和众多商家既有门牌的既有现实,应要把上海地铁站里的"世纪大道站"变身"Shiji Avenue","世纪公园"变身"Shiji Park",这背后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民政局官员称城市道路英译名应用Lu不是Rd
2006年11月14日 10:09 来源: 文汇报
(记者张艳) 全国每年新增地名约2万余个,上海就占了1500多个。但是新增和旧有的路名牌是否应该与国际接轨,采用英文字符"Rd",还是保留国粹,用汉语拼音"Lu"?在昨天召开的"第九届九城市地名工作交流会"上,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明确表态:地名译名采用"Rd",既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国际通则。
戴均良在会议上介绍,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新生地名的锤炼打造。地名[的命名和更名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科学执行。此外,中国路名的英译名也该有一定的规范。上海的路牌上,路名英译名一贯称为"Rd",但是这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合国际通则,联合国标准化委员会明确通过的一项决议中表示,中国地名要按汉语拼音标注。
戴均良说,维也纳是联合国所在地,其国际化程度可以说不比上海低,但其路名都用德语拼写,并不采用英文,法国巴黎也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其路名都用法语拼注,也不采用英文,那么,中国路名为什么一定要采用英文,为什么不能让外国人也来认认咱们的"Lu"呢?
上海市地名办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上海在地名标注方面必须找到一个既符合国家法规,又适应自身特点的办法,是否继续施行"Rd",要根据上海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如果确实有必要采用"Rd",则必须在与国家有关部委协商后,进行标准例外和法规例外的探索。
-------------
上面标记出来的这段话令人拍案叫绝!对阿,为什么中国路名一定要采用英语呢?为什么就不能用乌尔都语?为什么就不能全部只标中文?为什么不能让外国人学好中文再来认认咱们的"路"呢?
我所知道的是,如果换全市各地路牌,那么相关单位可以借机进账一大笔,GDP又得到零点几或者零点零零几个百分点的“贡献”。姓戴的为了捞钱,找了一个傻逼的理由,掩耳盗铃,把众人当傻逼,如是而已。这样想想,上海地名办毫不考虑世纪大道两边路牌和众多商家既有门牌的既有现实,应要把上海地铁站里的"世纪大道站"变身"Shiji Avenue","世纪公园"变身"Shiji Park",这背后的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11/13/2006
个人申请劳务发票
个人接单做兼职领取报酬无非有三种途径:单位直接给现金;个人提供单位认可的发票(餐饮、交通、通讯等)供单位冲抵,如此个人可以免税;个人提供服务发票,由单位入账,发票税点由双方协商分担。近来感到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严格执行第三种方案,也就是严格守法的方案。对个人而言,就有两个选择,要么找某公司代开发票,个人给代开发票的公司以一定回扣(当然还有应缴营业税),个人的支出相对于按照劳务所得纳税的金额(税率为全部劳务所得的20%,够黑)还是划算。当然这种方式涉嫌违法。要么,就是个人去税务局申请开具个人发票,这种方法是最守法的,当然个人和单位之间就有一个纳税义务分担的问题。
鉴于此,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最后一种方式,简单清爽,也不用到处托其他人看别人眼色、欠别人人情。今天电话到普陀区税务局,了解了一下个人为劳务支出申请个人发票的流程,提炼如下:
首先,要求对方单位出具证明,写明劳务提供方的劳务内容和报酬,并由劳务接受方加盖公章;
其次,携上述证明至税务机关取得"税单";
第三,携"税单"至银行缴纳税款;
第四,携银行"水单"至税务机关开具发票。
这个流程还是比较简单的,速度快的话两个小时之内可以搞定了。只是有一点,个人提供劳务的报价也要分含税价和不含税价了。一定得问清楚对方单位的要求,否则事后才要解决20%的问题还是很不爽的。
鉴于此,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最后一种方式,简单清爽,也不用到处托其他人看别人眼色、欠别人人情。今天电话到普陀区税务局,了解了一下个人为劳务支出申请个人发票的流程,提炼如下:
首先,要求对方单位出具证明,写明劳务提供方的劳务内容和报酬,并由劳务接受方加盖公章;
其次,携上述证明至税务机关取得"税单";
第三,携"税单"至银行缴纳税款;
第四,携银行"水单"至税务机关开具发票。
这个流程还是比较简单的,速度快的话两个小时之内可以搞定了。只是有一点,个人提供劳务的报价也要分含税价和不含税价了。一定得问清楚对方单位的要求,否则事后才要解决20%的问题还是很不爽的。
10/25/2006
Marine English
做一份运输物流服务协议,法律的东西还没有碰到多少,倒是撞见不少海运方面的术语。倒霉的是这些术语还往往都是看似平常的小词汇,在专业文档中摇身一变就是完全不同的含义。与法律术语还不同,这些词汇并非生活中常用词汇的引申含义,都没有办法猜意思。唯一的办法就是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查过来,根据上下文反复尝试。今天到现在为止累计干了有八个小时了,居然只做了几页而已。
隔行如隔山,不服不行。
话也要说回来,这些词汇平时接触机会很少,接触到了认真去学习的热情也不高。能够有一个逼迫的环境,让自己静心推敲其中一小部分,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仿佛走进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要是可以在家里干活就更好了――其实,这几天也没有其他事情,在家里干活的效率肯定比坐在单位里软绵绵的椅子上受着残留装修气味的"熏陶"的工作效率高得多得多。
隔行如隔山,不服不行。
话也要说回来,这些词汇平时接触机会很少,接触到了认真去学习的热情也不高。能够有一个逼迫的环境,让自己静心推敲其中一小部分,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仿佛走进了一个新奇的世界。
要是可以在家里干活就更好了――其实,这几天也没有其他事情,在家里干活的效率肯定比坐在单位里软绵绵的椅子上受着残留装修气味的"熏陶"的工作效率高得多得多。
10/16/2006
大家来找茬
上海日报网络版最近动作很多,继前一周推出了Live in Shanghai之后,昨天又推出了校园频道(Campus)。在校园频道开通的同时,一项对公共场所公示语进行有奖纠错的活动也同时拉开帷幕。当然,说起来是针对世博会的。其实,北京针对奥运会而展开的类似活动早就有一阵了,中国日报的公示语纠错频道也开了不是一天两天了。总算,本地的英语报纸也跟上啦。
上海各地的错误很多,我本人没有数码相机,所以从来只是看见感觉好笑奇怪,最多拿来批判思考一番,很少拍摄下来,来个"有照为证"。这次是个机会,我打算开动我的"傻瓜机+扫描仪"组合来搅和一下。
在还没有开始拍摄之前,我只能先对网站本身下手……
为了取证,先截了屏。如图:
我用红色和绿色的点表示有问题的地方,红色表示拼写之类硬伤,绿色表示格式错误或者语用上可以商榷的地方。
首先,看左边的号召大家参加活动的英语,signs和in之间显然应该有一个空格。
第二,这句: Your participation will be much appreciated if you can send us any photos of mistranslated pubic signs. 由于活动的内容就是让大家把错的拍下来然后寄给网站,如果能配上参考译文就更好。因此, participation指的就是参加活动,就是包括拍摄和电邮照片。如果没有拍摄也不电邮照片,那么就没有参加活动,那么就不构成participation。所以,后面的条件从句"如果你能把照片发给我们"就是多余。整个句子把后面的if从句切掉就很好啦。
第三,看右边。栏目的名称是"Sense and Simplicity"(注意大小写和中间的and),而不是"sense & simplicity"。尽管两者不会有任何歧义,但是同样一个栏目的名称怎么可以有前后不一致的写法呢?另外,作为栏目名称也就是应该大写的。因此,这个地方要改。
第四,"please include you name"中显然应该是"your name"。这种属于电子词典无法发现的拼写错误。要罚钱的!
第五,"指出错误"用"where the sign is mistranslated"显然不妥,改成"how the sign is mistranslated",或者就说"what the mistranslation/mistake is";
第六,"禁止抄袭"用"No plagiarism is allowed"固然意思不错,只是对于抄袭这样一件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而言,语气还不够重。用"Plagiarism is strictly forbidden"如何?
第七,"Give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ubmissions, the winners will receive a small prize provided by Shanghai Daily and one candidate will be chosen as our Top Star per month."这里写得也非常奇怪。中文的逻辑应该是"根据来稿数量和质量评选出优胜者,再向优胜者颁发奖励",这里的英语译文就没有把潜在的"先评选,再颁奖"的逻辑体现出来。另外,由于前文已经提过"每月",这里再次强调"每月"略显多余,就算要用也要用every month好过 per month――尽量少用拉丁语啦。改成:"Give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ubmissions, the winners will be selected from all the participants and will receive a small prize provided by Shanghai Daily and one candidate will be chosen as our Top Star per month."
最后,这段东西写得很不到位,建议修一下。
再后,也欢迎对本文拍砖!
上海各地的错误很多,我本人没有数码相机,所以从来只是看见感觉好笑奇怪,最多拿来批判思考一番,很少拍摄下来,来个"有照为证"。这次是个机会,我打算开动我的"傻瓜机+扫描仪"组合来搅和一下。
在还没有开始拍摄之前,我只能先对网站本身下手……
为了取证,先截了屏。如图:
我用红色和绿色的点表示有问题的地方,红色表示拼写之类硬伤,绿色表示格式错误或者语用上可以商榷的地方。
首先,看左边的号召大家参加活动的英语,signs和in之间显然应该有一个空格。
第二,这句: Your participation will be much appreciated if you can send us any photos of mistranslated pubic signs. 由于活动的内容就是让大家把错的拍下来然后寄给网站,如果能配上参考译文就更好。因此, participation指的就是参加活动,就是包括拍摄和电邮照片。如果没有拍摄也不电邮照片,那么就没有参加活动,那么就不构成participation。所以,后面的条件从句"如果你能把照片发给我们"就是多余。整个句子把后面的if从句切掉就很好啦。
第三,看右边。栏目的名称是"Sense and Simplicity"(注意大小写和中间的and),而不是"sense & simplicity"。尽管两者不会有任何歧义,但是同样一个栏目的名称怎么可以有前后不一致的写法呢?另外,作为栏目名称也就是应该大写的。因此,这个地方要改。
第四,"please include you name"中显然应该是"your name"。这种属于电子词典无法发现的拼写错误。要罚钱的!
第五,"指出错误"用"where the sign is mistranslated"显然不妥,改成"how the sign is mistranslated",或者就说"what the mistranslation/mistake is";
第六,"禁止抄袭"用"No plagiarism is allowed"固然意思不错,只是对于抄袭这样一件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而言,语气还不够重。用"Plagiarism is strictly forbidden"如何?
第七,"Give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ubmissions, the winners will receive a small prize provided by Shanghai Daily and one candidate will be chosen as our Top Star per month."这里写得也非常奇怪。中文的逻辑应该是"根据来稿数量和质量评选出优胜者,再向优胜者颁发奖励",这里的英语译文就没有把潜在的"先评选,再颁奖"的逻辑体现出来。另外,由于前文已经提过"每月",这里再次强调"每月"略显多余,就算要用也要用every month好过 per month――尽量少用拉丁语啦。改成:"Give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submissions, the winners will be selected from all the participants and will receive a small prize provided by Shanghai Daily and one candidate will be chosen as our Top Star per month."
最后,这段东西写得很不到位,建议修一下。
再后,也欢迎对本文拍砖!

10/14/2006
新闻晨报:不要瞎三话四
新闻晨报如此报道:
看上去挺"正常"的新闻吧。仔细推敲一下这个记者举的例子"从东昌路站到浦东大道站",从图上可以看出,两站路间就这点距离,即便不乘坐地铁,走路也就10来分钟,坐公交车也就两站。我想但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决不会去实践"2号线到中山公园换乘四号线"的路线的。而且,这个记者自己也写"近乎走了一个'α'形线路才能抵达目的地",但是他就是能对自己的明显错误毫不自知,继续用这种滑稽例子写成新站建成对交通的一大利好消息。毫无生活常识,毫无调查取证的记者敬业精神?另外,编辑周末休息了?编辑也是白痴么?
平时看报纸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现在本地中文报纸的记者编辑素质真是一塌糊涂。但凡是本地记者采写的城市新闻都充斥着事实错误、逻辑错误、语法错误。既没有揭露社会黑幕的能力和胆识,还写不好社会民生。现在网络发达,获得信息的途径非常丰富。这种劣质报纸除了当传声筒、养活一群混日子的记者、编辑和校对还能干吗?
都不知道现在的中文系、新闻系都怎么教的。
新闻晨报:轨道交通世纪大道站(原东方路站)本月底恢复使用,届时轨道交通2、4号线可在世纪大道站实现同站换乘,改变了原来2、4号线之间换乘一定要到中山公园站的不便,不但节省了乘车时间,相关线路的换乘票价也有望随之下降。一名地铁乘客要从东昌路站到浦东大道站
●开通之前:先乘坐2号线到中山公园站再换乘4号线到达浦东大道站,近乎走了一个"α"形线路才能抵达目的地,票价为5元。
●开通之后:乘客只需从2号线东昌路站乘坐一站路到世纪大道站换乘4号线,再乘一站可抵浦东大道站,全程只有2站路,预计票价为3元。
看上去挺"正常"的新闻吧。仔细推敲一下这个记者举的例子"从东昌路站到浦东大道站",从图上可以看出,两站路间就这点距离,即便不乘坐地铁,走路也就10来分钟,坐公交车也就两站。我想但凡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是决不会去实践"2号线到中山公园换乘四号线"的路线的。而且,这个记者自己也写"近乎走了一个'α'形线路才能抵达目的地",但是他就是能对自己的明显错误毫不自知,继续用这种滑稽例子写成新站建成对交通的一大利好消息。毫无生活常识,毫无调查取证的记者敬业精神?另外,编辑周末休息了?编辑也是白痴么?
平时看报纸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现在本地中文报纸的记者编辑素质真是一塌糊涂。但凡是本地记者采写的城市新闻都充斥着事实错误、逻辑错误、语法错误。既没有揭露社会黑幕的能力和胆识,还写不好社会民生。现在网络发达,获得信息的途径非常丰富。这种劣质报纸除了当传声筒、养活一群混日子的记者、编辑和校对还能干吗?
都不知道现在的中文系、新闻系都怎么教的。

10/13/2006
复旦门口的外文书店
这要追溯到谢希德时代
当时翻阅外文资料书籍非常不方便
一是国内外文资料匮乏
二是国内对外文资料的审查很严
作为一所高等学府
复旦大学需要最新的学术资料
当时上海有进出口图书权最好的就是福州路上的外文书店
就与之联系
双方约定:复旦出土地和部分资金
外文书店在复旦校门旁边建造一个书店,也出了一些水泥、钢筋等部分材料
当年计划经济,要搞点水泥钢筋都不是容易的事
外文书店将能够搞到的最新外文书籍、资料、期刊等放在书店出售
而复旦也告别了找不到资料的苦
在当时环境下
复旦广大师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泡在外文书店里面
好比上海第一条地铁建成
大家都抢着去乘一回
的确,复旦的市场很大,外文书店在这期间也赚了很多钱
楼主说的没错
外文书店成了复旦的一部分
2003年中环线要建设
需要拆除房屋
在和外文书店谈判的时候
提到要向政府索要赔偿、损失费、员工安置费
动迁公司认为土地是复旦的
土地上的房屋自然也是复旦的
要赔偿损失也只能赔给复旦
外文书店是借复旦的土地房屋经营
这个事情弄了很久很久
原先的邮局、银行、收发室都已经拆迁
但外文书店就是不搬
中环线的地道已经挖到门口
工期迫在眉睫
外文书店强调当初是复旦请他们进来的
建造时他们也出了一部分材料
为复旦最缺乏外文资料的时候提供了大量的方便
而复旦则认为
外文书店从来没有向复旦交过房租
现在动迁了复旦的土地
土地赔偿金却要给你外文书店是不可能的
复旦有土地证(当时土地证和房产证是分开的,即谁有土地证,土地上的建筑所有权就归谁)而外文书店什么证也没有,如何证明是你的呢?
而且2003年的时候
网络已经非常发达,周边书店漫山遍野,各种外文资料随手可得
外文书店打则复旦的牌子经营十几年
现在已毫无优势可言,不再是独家经营
经过长达半年左右的艰苦谈判
好像是将政府的赔偿金全部给了外文书店(本来他们的要求是赔偿金之外等中环线建好再安排房间安置外文书店,他们可以交房租)
了结这段恩怨
除了安排和师生息息相关的银行邮局收发室之外(为了百年校庆接待校友,又安排了礼
品屋)不再安排外文书店和其他经营性质的房间
而且要签租赁合同(与外文书店是当年的双方高层友好互助之举,没有租赁合同,而现
在人事变动极大,人事已非)
从此,当年的外文书店现在搬到别处
成为一段历史
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来源:复旦bbs
当时翻阅外文资料书籍非常不方便
一是国内外文资料匮乏
二是国内对外文资料的审查很严
作为一所高等学府
复旦大学需要最新的学术资料
当时上海有进出口图书权最好的就是福州路上的外文书店
就与之联系
双方约定:复旦出土地和部分资金
外文书店在复旦校门旁边建造一个书店,也出了一些水泥、钢筋等部分材料
当年计划经济,要搞点水泥钢筋都不是容易的事
外文书店将能够搞到的最新外文书籍、资料、期刊等放在书店出售
而复旦也告别了找不到资料的苦
在当时环境下
复旦广大师生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泡在外文书店里面
好比上海第一条地铁建成
大家都抢着去乘一回
的确,复旦的市场很大,外文书店在这期间也赚了很多钱
楼主说的没错
外文书店成了复旦的一部分
2003年中环线要建设
需要拆除房屋
在和外文书店谈判的时候
提到要向政府索要赔偿、损失费、员工安置费
动迁公司认为土地是复旦的
土地上的房屋自然也是复旦的
要赔偿损失也只能赔给复旦
外文书店是借复旦的土地房屋经营
这个事情弄了很久很久
原先的邮局、银行、收发室都已经拆迁
但外文书店就是不搬
中环线的地道已经挖到门口
工期迫在眉睫
外文书店强调当初是复旦请他们进来的
建造时他们也出了一部分材料
为复旦最缺乏外文资料的时候提供了大量的方便
而复旦则认为
外文书店从来没有向复旦交过房租
现在动迁了复旦的土地
土地赔偿金却要给你外文书店是不可能的
复旦有土地证(当时土地证和房产证是分开的,即谁有土地证,土地上的建筑所有权就归谁)而外文书店什么证也没有,如何证明是你的呢?
而且2003年的时候
网络已经非常发达,周边书店漫山遍野,各种外文资料随手可得
外文书店打则复旦的牌子经营十几年
现在已毫无优势可言,不再是独家经营
经过长达半年左右的艰苦谈判
好像是将政府的赔偿金全部给了外文书店(本来他们的要求是赔偿金之外等中环线建好再安排房间安置外文书店,他们可以交房租)
了结这段恩怨
除了安排和师生息息相关的银行邮局收发室之外(为了百年校庆接待校友,又安排了礼
品屋)不再安排外文书店和其他经营性质的房间
而且要签租赁合同(与外文书店是当年的双方高层友好互助之举,没有租赁合同,而现
在人事变动极大,人事已非)
从此,当年的外文书店现在搬到别处
成为一段历史
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来源:复旦bbs
10/12/2006
A lihua poem
She's away
Her mobile stays
Singing, singing and singing
Aloud
From time to time
Making me feel
Lousy, lousy and lousy.
It is
Undoubtedly
Ill-mannered
to let your doggy
Barking, barking and barking
Making neighbour
Uneasy.
It is defintely
Much easier
to rein a dead mobile
than a mad dog.
WHY
NOT
DO
IT
?
Her mobile stays
Singing, singing and singing
Aloud
From time to time
Making me feel
Lousy, lousy and lousy.
It is
Undoubtedly
Ill-mannered
to let your doggy
Barking, barking and barking
Making neighbour
Uneasy.
It is defintely
Much easier
to rein a dead mobile
than a mad dog.
WHY
NOT
DO
IT
?
10/10/2006
和蔼可亲的徐汇区外经委的阿姨
今天去徐汇区外经委提交上次没有提交完整的文档。所谓"上次"已经是两个多月之前的事情了,那位负责的阿姨说,还需要提交几份文件的原件,有的需要一式两份,有的只需要一份。好不容易准备齐全,今天到了那里,她小小地咨询了一下同事后,告诉我,原件都不需要,但是所有的文件都要一式两份。她说这话的时候还是一样地和蔼可亲。我很庆幸:没有说要多加文件。我很庆幸二:我不是从外地赶来的,多走一遭也无妨。
徐汇区政府机关大院里没有复印的地方,像浦东工商局那样1块钱1张纸的"复印服务"都没有。
索性回单位,请秘书帮忙复印搞定,现在再去。
今天也算空,大部分计费时间都在这家客户这里了。客户挺倒霉,因为公仆的几句话,或者一个闪念,就要多交万把块律师费。
徐汇区政府机关大院里没有复印的地方,像浦东工商局那样1块钱1张纸的"复印服务"都没有。
索性回单位,请秘书帮忙复印搞定,现在再去。
今天也算空,大部分计费时间都在这家客户这里了。客户挺倒霉,因为公仆的几句话,或者一个闪念,就要多交万把块律师费。
9/27/2006
共和五八年瀛台罪己诏
共和五十八年(和谐三年丙戌),法天启运龙光神极建中表正纯孝至诚神尧隆盛文武皇帝诏曰:朕闻上灵之应,疾于影响;茂祉之兴,积于年代。朕即位有年,以贼氛未靖,宗社不安,惟上下偕同,方能克定,是以改元和谐。宵衣旰食,未敢负太宗之念;吐哺握发,冀能得天下之心。然贼焰日猖,宗庙日远,宇内骚然,群情汹汹。朕果为寡德哉?查淞沪巡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氏良宇积年以来所为狂悖,贪墨公帑,有渎圣恩,使东南愁苦,不可追悔。特革职查办,解赴刑部待审。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今之为政务在禁暴苛息民力,方安天下之本。先王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各汉家长吏当以此自效,克尽王事,以慰圣心。往钦哉!
9/24/2006
我和我们
很久没有在LawSpirit的blog更新了,不是因为抛弃了这篇曾经乐此不疲的小小园地,而是因为这里的变故――老域名"monkey.ilaw.cn"被这里的网站管理方不加事先通知地取消了,现在再用老域名访问,看到的是一个法律人才的招聘网站。
这样的变化,毫无先兆。我怕再这里留下的再多文字再多情感,也会在日后的类似毫无征兆的变故中被抹去消灭,无影无踪。经历过的都是历史,经历过的都是故事。无论悲欢离合,无论阴晴圆缺,那都是自己走过的路。我无意生活在过去,只是我珍视过往的每一点滴。哪怕是孤芳自赏,哪怕是自舔伤口。
过去我们有纸笔墨,留下的印迹总是历历在目,泛黄的纸张承载着永不泛黄的青春。幼稚成熟豪放俊秀的笔迹都是彼时彼刻的点滴记忆。哪怕冲动之下付之一炬,袅袅青烟也是留给世界的最后告白。如今我们有网络博客,看似丰富多彩,声光色俱全,其实实质不过是毫无生机的二进制代码罢了,一次当机几个字符的简单指令就能把所有的所有归于湮灭,连青烟没有,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时至今日,只要有机会,我的选择仍然是纸笔墨。
有些变化总是不经意地到来,说是意外,其实总是情理之中的。世界必定由各色人等组成,否则这里定了无生机。就如同我们依旧沉醉于我的纸笔墨,他们钟情于新鲜的键鼠网络。我说"我们"因为我相信我绝不孤单,我用"他们"因为我相信"他"一定不是个案。让不同的"我们"和"他们"为各自的故事记录方式争个你死我活难道不是一件极端无聊并且残酷的事情么?既然,"我们"看不惯"他们"的"时尚","他们"鄙视"我们"的"老土",那么好吧,让我们同行,让他们携手,天下就此太平无事。
于是,我一直并且继续寻找着我的"我们",简单平凡、可以为泛黄的纸张嬉笑神伤的我们。
这样的变化,毫无先兆。我怕再这里留下的再多文字再多情感,也会在日后的类似毫无征兆的变故中被抹去消灭,无影无踪。经历过的都是历史,经历过的都是故事。无论悲欢离合,无论阴晴圆缺,那都是自己走过的路。我无意生活在过去,只是我珍视过往的每一点滴。哪怕是孤芳自赏,哪怕是自舔伤口。
过去我们有纸笔墨,留下的印迹总是历历在目,泛黄的纸张承载着永不泛黄的青春。幼稚成熟豪放俊秀的笔迹都是彼时彼刻的点滴记忆。哪怕冲动之下付之一炬,袅袅青烟也是留给世界的最后告白。如今我们有网络博客,看似丰富多彩,声光色俱全,其实实质不过是毫无生机的二进制代码罢了,一次当机几个字符的简单指令就能把所有的所有归于湮灭,连青烟没有,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时至今日,只要有机会,我的选择仍然是纸笔墨。
有些变化总是不经意地到来,说是意外,其实总是情理之中的。世界必定由各色人等组成,否则这里定了无生机。就如同我们依旧沉醉于我的纸笔墨,他们钟情于新鲜的键鼠网络。我说"我们"因为我相信我绝不孤单,我用"他们"因为我相信"他"一定不是个案。让不同的"我们"和"他们"为各自的故事记录方式争个你死我活难道不是一件极端无聊并且残酷的事情么?既然,"我们"看不惯"他们"的"时尚","他们"鄙视"我们"的"老土",那么好吧,让我们同行,让他们携手,天下就此太平无事。
于是,我一直并且继续寻找着我的"我们",简单平凡、可以为泛黄的纸张嬉笑神伤的我们。
9/21/2006
Why do we call a single building the premises ?
Why do we call a single building the premises ?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must go back to the Middle Ages. But first, let it be noted that premises comes from the past participle praemissa, which is both a feminine singular and a neuter plural form of the Latin verb praemittere, "to send in advance, utter by way of preface, place in front, prefix." In Medieval Latin the feminine form praemissa was used as a term in logic, for which we still use the term premise descended from the Medieval Latin word (first recorded in a work composed before 1380). Medieval Latin praemissa in the plural meant "things mentioned before" and was used in legal documents, almost always in the plural, a use that was followed in Old French and Middle English, both of which borrowed the word from Latin. A more specific legal sense in Middle English, "that property, collectively, which is specified in the beginning of a legal document and which is conveyed, as by grant," was also always in the plural in Middle English and later Modern English. And so it remained when this sense was extended to mean "a house or building with its grounds or appurtenances," a usage first recorded before 1730.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