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一般翻译”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一般翻译”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5/27/2010

" 装修", Decoration, Remodelling

昨天看到有人用"decorating and reparing""装修",repairing当然是亮点,但我对对 decorate (decoration)并无太多想法。

杨杨同学告诉偶有remodel的用法,两者的区分是decorate只是"小弄弄
",remodel才是"搞搞大"。之前,我对remodel的印象只是望文生义认为 是"重新整",如果要用到装修的概念,则是"拆旧装修"。

鉴于吃饱了闲着,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查了Webster
  • Remodel: to alter the structure of: REMAKE
  • Decorate: ... 2. to furnish with something ornamental.
查了英汉大词典
  • Remodel:重新做
  • Decorate:vt. 1. 装潢、装饰;2. 粉刷;油漆;裱糊;...4.施彩于(器皿等)vi. 装饰
还查了"现汉"
  • 【装潢】【装璜】:1.装饰物品使美观(原只指书画,今不限);2. 物品的装饰。
  • 【装饰】:1. 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2. 装饰品。
  • 【装饰品】:专为增加美观的物品。
  • 【装修】:1. 在房屋上抹面、粉刷并安装门窗、水电等设备;2. 房屋工程上抹的保护层和安装的门窗、水电等设备。
可见,"现汉"(78年版)中"装潢"、 "装饰"的释义与Webster(11th)里对decorate的解释在内涵和外延上几近一致,而"装修"相比"装 潢"要更"动筋骨",其意义更接近remodel。

但,这是1978年版的现汉。在如今(2010年)的实际生活中,我们用"装修"表达的概念往往包括了上面提到的"装潢"和"装修",也就是说"装修"的 内涵扩大了。

"装潢"如今也不仅仅限于"表面功夫",比如在谈装修合同时,"装潢公司"和"装修公司"几乎是同位概念,而在提到施工现场时,"装潢公司"几乎是"装修 队"的"更优雅说法"而已(类似于euphimism,"装修队"似乎更粗鄙点,"装潢公司"似乎更"堂皇"些),只有在谈到"室内装潢"的时候,语义才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现汉1978的解释。可见"装潢"的含义扩张了。

"装饰"的含义变动不大。

问题来了,在翻译过程中,decorate用作"装潢"的天然译名固然不错,从"装修"翻译到英文时就要仔细斟酌了,如果只是撕
撕墙纸,换个灯罩,重刷油漆之类的"简单装修"("表面功夫"),那么 取Decorate(decoration),如果还要开槽布线,甚至敲墙打洞,那么decorate恐怕词不达意,要用remodel,那怕开、布、 敲、打只搞一点点,也要用remodel,大不了再加限定词修饰,诸如do tiny, a little (bit), remodelling。

语言流变发展,词义内涵外延如某些女星的××时大时小,母语和外语皆是,同样的表达不同年代取词还有所不同,这是译者的麻烦和乐趣源泉之一吧。

注:我手头没有更新版本的现汉或者其他汉语工具书,如果看官有更新的资料,可以给更精确的解释,还请不吝赐教。

5/14/2010

Google日历的邮件提醒

不爽的是标题,如果当天没有安排,提醒邮件的标题就是
  • "今天您没有安排一定的活动。"
典型的"看得懂,但不是中国话的中文"。

其实邮件正文写得蛮好的啊:
  • 您今天(2010年5月14日 (周五))没有安排任何活动
标题 也用"没有安排任何活动"或者"没有活动安排"就好了。"一定的"一定多余、累赘,是词霸译派的杰作。

我决定设立邮件规则,过滤标题为 "今天您没有安排一定的活动"的提醒邮件。

8/05/2009

Headline Sucks

今日《新闻晨报》头版头条标题:克林顿突访朝 金正日摆晚宴

我看完标题就觉得"克林顿突访朝"非常不舒服,语句似有问题。这个意思有这样几种表达:

1. "克林顿突访朝"
2. "克林顿突然访朝鲜"
3. "克林顿突访朝鲜"
4. "克林顿突然访朝"
5. "克林顿突然访问朝鲜"

第五句是完整句子,1-4都是它的缩略,其中,我觉得1和2很别扭,3和4很顺。纯语感,并没有具体的道道。跟马丁交流了一下,他的意见是"标题很多时候受地方限制"(我理解这里"地方"是指可以利用的空间),而且"如果以标题来看也凑合"。我同意他的观点。

刚才搜出了整个标题,结合"金正日摆晚宴"来看,我觉得既然标题后半部分是动宾结构,并且是一个字动词加两个字宾语,那么前半部分也可以想办法起个对仗 的,比如"克林顿访朝鲜"。"突"不"突"不需要在文字里表达,因为之前没有铺垫,今天晨报突然来这么一条,本身就是"突然"的体现。另外后半部分"晚宴 "是偏正结构,而"朝鲜"不是,这点倒是没有办法了,毕竟还不是严格地对对联,至少"克林顿访朝鲜"在语感上比"克林顿突访朝"好多了。

不知道大家看法咋样,至于其中的道道,马丁说"你觉得怪是因为主语长,谓宾短,头重脚轻"。似乎是的,有学理上详细的讲头么?

8/04/2009

副教授惊魂

某副教授翻译某字典初稿,我来帮忙做校对,看得我眼泪哗哗的,偶举两例:

US Copyright Office译作美国著作权办公室。

spillback n. the full or partial blockage of an intersection by one or more cars that don't make it through before the traffic lights turn red. 回堵(十字路口有一辆或多辆车造成的完全或部分堵塞,在交通灯变红灯前不能使交通顺畅):Spillback is caused when a queue from a downstream intersection uses up all the space on a link and prevents vehicles from entering the upstream intersection on green. 车流占据一个方向的交通线上的十字路口,使另一方向的车流即使在绿灯时也不能开,这种现象叫回堵。

这位英文副教授英文好不好,反正是副教授,中文好不好?反正我没看懂给的译文。可以肯定的是副教授一定缺乏生活常识,或没有见过spillback的情景,也大概没有用功,网络上搜一下,找到更精确的定义也不难――更何况,这个词条(包括其他很多词条)的解释、例句就是抄下面这个网站的:http://www.wordspy.com/words/spillback.asp
"As of late last week, that question was probably on the lips of 6,552 drivers who had been caught on just three days in the city's latest crackdown on the scourge of gridlock, or what traffic specialists call 'spillback,' in which a single intersection is blocked by cars that fail to get through before the light changes. (Strictly defined, gridlock occurs when spillback ties up traffic around an entire square block and offending drivers end up pretty much blocking themselves.)"

―Randy Kennedy, "At the Corner of Gridlock and Groan,"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2, 1999
我的校对意见:" 回堵(由于车辆没能在本方向交通灯从绿灯变成红灯前通过十字路口,造成路口堵塞或拥堵的现象)"

8/03/2009

“80后”遭遇激情难烧的岁月

我不打算抒情,也不是转载,只是碰巧看到这个标题。起标题的人显然是动过脑筋的,套用了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但我不 知道起标题的人是不是还想到另外一层,便是"燃"跟"难"发音上的关系。在很多方言区(包括吴语区),汉语拼音里的[r]和[l]会混淆,把"男人"发成 "蓝人"之类。想到这里,这个标题就有点意思了。

出于爱好和职业习惯,我在想这标题可怎么翻译才能既传达意思,又带上"难""燃"发音上的谐趣?我就想到一个,翻译加注解。书面还可以,口头呢?这个"效(笑)果"怎么传达?或许,这就是所谓"不可译"的问题吧,带有太多源语特有
背景,对希望体会其中小奥妙的目标语读者来说要跨越的文化障碍太多太高了。如果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景,倒是可以借过来用作解释,只是这对翻译的要求是大大的高――大概得是大山这样两种文化都通达,两种文化环境都长时间生活过得人才能做到吧。

对了,大山在中央电视台有档教老外学中文的节目,我觉得用来学英文也是相当好。

5/20/2009

翻译佳作赏

高额的鼓励措施引起对形成投机泡沫的警告

意大利,可再生能源的新兴市场,正在成为第一个完成"电网平价"的国家,电网平价是太阳能发电的圣杯,即生产太阳能光伏能源的成本最终低于零售电力价格。

然而在同时,光伏能源行业警告说在受到欧洲最高鼓励措施的吸引的同时由于2010年之后新的长期电价水平并不确定,该行业正在形成投机泡沫。

分析员说作为信贷紧缩和不动产价格下滑的牺牲品,西班牙市场的瓦解正在驱使投资者涌向意大利,即使意大利的商业声誉并不令人满意。

"电网平价明年肯定将在意大利的民用市场可以看到,"德国Q-Cells的首席执行官Anton Milner说,Q-Cells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

Verona举行的一个会议上发言时,他预测在今后的六年中,生产太阳能光伏的成本将降低百分之四十致百分之五十,这将导致到2015年在意大利南部能够生产比燃气发电电厂更有效率的电力。

但他又说:"意大利必须停止使市场过热或滥用市场,不应发生我们在西班牙看到的定期被迫停止的现象。"

Puglia地区位于意大利版图的脚后跟部位,是一个由共产党作为其地方长官的地区,并且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市场。然而,Paolo Rocco Viscontini Enerpoint公司的主席),警告说适合太阳能开发的农业土地价格已经在过去的两年中上升了六倍。

北非农民生产的便宜食品迫使意大利农民离开土地去寻找其他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也同样被从太阳能电厂收取的财产税所吸引。

"太阳能在意大利是一种新的不动产,"一位项目开发商抱怨到,他说所有类型的不动产公司正在涌入该领域。

Gerardo MontaninoGSE公司(一家国有电力管理代理商)的主席说意大利每千瓦的6875美分的奖励措施太高,是德国的两倍。预计电价在2010年将降低百分之二。

预计意大利在2010年年底的装机PV容量将从目前的450MW达到1200MW,意大利目前的装机容量只有西班牙装机容量的大约百分之十二。

5/19/2009

Scientifc Sex

英汉翻译中的一大难点是虚词翻译,比如英译汉中后缀为"-ble/-bility""之类,比如汉译英中××性"之属。翻译之难在于原文意思看似"不难明白",但是要用具体文字简洁明了并且符合上下文要求的形式表达出来却殊为不易,简言之便是"大概看得明白,很难说得准确"。

根据个人经验,把意思吃透之后,通过词性转换或者换个角度解读来处理是两种应对方法,比如the resources available to Party A,字典上对available的解释无非是"对……可用
"之类,借助字典可以理解原文,但不能把字典的解释直接拿来往译文里填(实际上,大部分情况下翻译都不能这样做),翻译成"对甲方可用的资源",而是要稍微动一下脑筋,换个角度讲,如"甲方可以利用的资源"或者"可供甲方利用的资源"。

再举一例,原文是:"增强能源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这里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透明度"都在表达抽象含义,具体怎么样才符合这"两性一度",语焉不详。有版本如下:
strengthen the democracy, scientific property and transparency of energy-related decision making.
从搭配的角 度,strengthen与democracy和transparency可以搭,但与property搭不上。从意思的角度,democracy的意思 是"民主的作风和行为方式",democratic的可以是某个组织、地区和政府,也可以是个人或组织在某个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但某个具体事务本身不能用 上"democracy (democratic)"衡量,因此在保留strengthen和democracy用词的基础上,要修改成strengthen democracy IN energy-related decision-makings/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对于transparency,也是同理。

可是保留这个结构的话,"科学性"怎么译且怎么放?首先,properties固然可以表示"属",但scientific property压根就是没有的搭配,是找"性"然后对应"property"的产物。
另外"加强"也是虚指,意思是"make it better"、"improve"、"streamline"。

不妨调整角度,借助词性转换,试着重新处理。
  1. make energy-relate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more democratic, scientific and transparent;
  2. pursue democratic, scientific and transparent energy-related decision makings;
  3. pursue democratic, scientific and transparent energy-relate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但 是,继续考虑这里的"两性一度"的关系,不民主的决策能科学吗?科学决策是不是就包含了民主决策的意思?如果不是,科学的含义是不是应该更具体,是指决策 过程中要有专业技术支持,而不能让外行领导内行?那么,此处"科学性"仅仅用scientific就不到位,换用technologcially supported。整句进一步调整为:
make energy-related decision makings more democratic, better technologically supported and of higher transparency.
中文里"两性一度"和"增强"的词性从名词和动词分别转成了形容词和修饰它们的副词。

最后,如果觉得make...more+adj. (positive sense)里的
make这个词不足以体现法条的"正式程度",我还可以改用streamline,当然配合动词调整,句子结构也要变化,于是有:
streamline energy-related decision makings in terms of democracy, technology support and transparency.
这样,某法条中充满中国特色"虚指词义"的短语就翻译好了。翻译类似句子挺麻烦的,因为理解原文就很吃力,如果仅仅是根据字面意思去查字典贴字典解释,翻译工作倒是省力了,但翻译的目的却根本达不到,跟没翻译差不多。"[scientific] property"对应"[科学]性"和用"fuck products"对应"干货"并无高下之分。

按照字典式翻译的逻辑和方法,这句的英文可以是:strengthen the democratic sex, scientific sex and transparent sex of capability-generated decision making. (红色部分感谢
Li Yaya 同学贡献).

5/14/2009

何方神圣“预算帽”

常言道:没有知识要有常识,没有常识要看电视。

我没有时间看电视,就听广播吧,毕竟耳听八方比眼观六路要省力很多。每天早晨迷迷糊糊泛听新闻,总有几个"亮点"能把我彻底惊醒,实在是很好的叫床方式!

每天听广播,日日有新知。今晨亮点便是"预算帽"。那是关于F1的新闻,大意是如果不修改预算帽,法拉利要退出云云。我问老妈:"晓得预算帽是啥玩意儿么?"老妈说不知道是什么帽子。大家晓得哇?Google上用"预算帽"(包括引号,作限制性搜索)查了一下,只有几百个用法,清一色都是关于F1的,也就是说这是个火热汉语新词!火热如斯,有相当多的听众观众读者(尤其是不关心F1动态的)估计会对它摸不着头脑的吧!预算为啥还要帽子?

幸好前几天看英文新闻瞥见过这一曲纠结,又"幸而"对当今中文记者编辑的文字水准有所了解,我方才
晓得说的是Budget Cap,Google一查证,果然如此。比如:autosport.com - F1 News: Budget cap set for 2009 introduction.

这个Cap的概念在工作中经常遇见,客户通常会在工作开始之前要求估价(estimate),有些大客户会以种种理由砍价或控制成本,其中一个手段就是设 定Cap fee。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论你有多少人员参与多少工作,无论按照实际收费时间和费率计算应当收取多少服务费,我们就定这么一个价格,你也照样计服务时 间,但是如果你实际发生费用低于这个价格的,按实际费用付账,实际费用超过这个价格的,对不起了,大爷只付这个价格,超出部分你自己消化(write off)。这就是cap fee,愿意的话可以叫"一口价",确切点讲就是"封顶(服务)费"。

回到F1的Budget cap,"预算封顶"、"封顶预算"、"预算上限"都可以表达清楚,真不知道当初谁第一个用"预算帽"的。遇到外语中的新词汇新概念,我们的中文媒体现在的翻译策略就是直(接)(死)译过来拉倒么?有些词有些概念中文里没有,为迅速传播信息,不那么通顺的'直译'可以是暂时的无奈之举,对于这些中文里本来 就有的概念,难道不能多读几遍外电稿子,看明白意思,多动下自己的脑筋,调用现成的中文词?

3/02/2009

化学品查询

correction appended

有时候资料里碰到药物化学名,比如阿莫西林的化学名就是(2S,5R,6R)-3,3-二甲基-6-[(R)-(—)-2-氨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这种要“翻译”是不现实也是不正确的,应当去查询英语名。

找到一个网站,查询很方便:

查得阿莫西林的英文名是:http://www.chemblink.com/

(2S,5R,6R)-6-(2-amino-2-(4-hydroxyphenyl)acetamido)-3,3-dimethyl-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因为我要查的阿莫西林产品是“三水合物”,那么还要在上面的名字上加个尾巴:trihydrate,这样整个就是 (2S,5R,6R)-6-(2-amino-2-(4-hydroxyphenyl)acetamido)-3,3-dimethyl-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carboxylic acid trihydrate

2/09/2009

Dangerous Cats

昨晚纪实频道看到Discovery制作的纪录片《深入狮穴》,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如何一步一步接近草原上狮子一家的故事。结束前有一句提到"深入狮穴",当时觉得很有意思,英文里用"狮穴"表示危险的地方,中文里是"虎穴",毕竟原本说英语的地方看不到老虎,而中国人则看不到狮子,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狮虎当成最凶猛的动物,把他们的老巢当成了最危险的地方。我想得到的英文俗语是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网络上搜到了视频,英文配音,繁体中文字幕的版本,翻译与上海纪实频道的略有不同,但都是很出色的。原来,英文原文是这样的:The lion's den is simply a metaphor for danger。

我想如果平时笔头翻译,我肯定会用"虎穴"去对应"lion's den",否则会让中国读者感觉有些别扭(尽管不影响理解意思)。比如上面这句成语,我会处理成"老虎头上拍苍蝇"。但是在这部介绍狮子的片子里,按部就班用"狮穴"才是最恰当的,不仅'名副其实',而且还带上了恰到好处的翻译腔。

1/14/2009

一句一词

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但不好译:

By all means Let's be open-minded, but not so open-minded that our brains drop out.

译文既要表达意思,还要能体现出两个open的趣味,mind和brain的关系。一下子还真想不出。

遇到一个词,意思明白,也不好译: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Retention说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可以口头上说,用于正式书面表达总觉得不到位。见到过“人才留存”之类的说法,当然用不得。

1/13/2009

翻译小故事一则

一次某位大使邀请一位印度外交官及其母亲和夫人聚会。当见外交官只带了夫人而未带其母来时,大使便问:"您母亲怎么没来?"外交官叹了口气,摇头不语。另一位朋友小声代答道,印度有句谚语: "A thousand mustaches can live together, but not four breasts."

年轻的翻译考虑半天后结结巴巴地说:"千根胡须能在一起生活,四个乳房则不行。"

大使和周围的人大眼瞪小眼,一时不知所云。站在旁边的参赞看了刚才的情景又听了这句谚语,马上想到印度也有婆媳不和,十分明显不愿一起赴宴。于是参赞马上补充说:"千条汉子能共处,两个婆娘难相容"。大使和周围的人听后豁然开朗,翻译听后拍案叫绝。

10/30/2008

Swing State

STV新闻翻译成“摇摆州”,如果你在听新闻,听得懂什么叫“摇摆州”吗?即便你知道上下文介绍的是美国总动竞选的内容,你也许还是对这个“摇摆州”的说法感到疑惑吧。

swing state是指民众支持倾向尚不明确的州,或者说是民众(对两党)支持率不相上下的州。用“(民众)支持率倾向(尚)不明(朗)的州”替代“摇摆州”如何?

7/23/2008

Reverse Vending Machine

今日《新闻晚报》A8版有《老夫妇举瓶无处"投递"一文》,配图如下:


暂时只找得到黑白图像,大家可以看出上头字体较大的中英文,但下面小子看不清吧。我把上下的中英文一并录下,让大家看个明明白白:

饮料容器回收机
Reverse Vending Machine


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Caring for our earth, from the small start around.

这红色部分都在说什么东西?

6/08/2008

几篇文章扫描件

扫了几篇,做成PDF,闲来看看还蛮有意思的,篇名如下:

China一词的由来
“舱外活动”与“太空行走”
乒乓球术语
政治文献翻译新探索
樟獐之辨

点击下载。


声明:所有版权归原作者及期刊,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翻译期刊

出于兴趣也出于工作需要,订阅了《中国翻译》和《上海翻译》两本期刊,最近这期我几乎是一个小时就看完当期内容。厚厚一本啊!原因是我大部分都不看的,也根本看不懂。大部分都是“学术论文”,充斥着各种名词,高深莫测,看来就令人心生畏惧,仔细看看似乎对我实际工作也没有实践上和理论上指导,只能直接跳过。

相比之下,《中国科技术语》的内容还比较实在,有诸如中医、地球物理等方面的专业术语介绍和归总,也有“新词征集”、“新词新义”这样饶有趣味的栏目,还有相关领域的术语集(最近两期在应景地发布体育术语),工作中可以拿来查阅,平时也可以当兴趣读物翻翻,开拓眼界。蛮好。

希望多一些能让广大“翻译爱好者”看得懂、用得上的翻译类期刊。

此buzzword解释可有问题?

上海日报网络版设有buzzword栏,每周推出最新的一些流行语英译,颇有趣。

链接在此:http://www.shanghaidaily.com/buzzword/

这次看到这样一个:
裸博(luo3bo2)
school-school PhD
PhD students who graduate with a diploma but no work experience because they have moved only from school to school are sometimes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employers.

我在想这里是不是应该加一个and,改成这样:

PhD students who graduate with a diploma but no work experience because they have moved only from school to school and are sometimes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employers.

由who graduate with...和who are sometimes discriminated 两个定语从句修饰主语(students),意思才对,否则解释就成了PhD students (who...) are sometimes discriminated against by employers,就成了一句陈述句,在这里看起不到“解释”的作用。

英汉大词典 【补】"Bagman"

The Colour of Law 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Clark McCall had organized a "Minority Night" fraternity party where everyone dressed up as their favorite minority; Clark had gone in blackface as a pimp. Mack had bought off the newspaper to keep the story quiet. Dan Ford had been the bagman.
从上下文看,这个bagman的意思是“行贿的人”或者“中间人”。

Webster网络字典查得词义:
bagman:
a person who on behalf of another collects or distributes illicitly gained money; broadly : an intermediary in an illicit or unethical transaction

英汉大词典》第二版第130页的解释是:4. <美俚>代人收取贿金(或赃款)的人。

正好缺了Webster中“广义”的解释,按照《英汉大词典》的解释就无法理解小说原文了。提到的小说是近年出版的,说明这个“中间人”的义项还是很鲜活的,应当在词典中补进去。

12/12/2007

翻译教学论文哦

《中国翻译》2007年12月 (2007年第6期) 第29页
网络论坛与笔译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贺莺 西安外国语大学

来看看文章的标题
一、传统翻译实践教学的矛盾问题
二、BBS网络论坛的组织形式和发展状况
三、BBS笔译实践教学论坛的特点与优势
1. 时空异步性
2. 平等参与性
3. 知识建构性
4. 社会开放性
5. 功能多样性
四、笔译实践教学论坛的运行模式与功能
1. 发表习作,激发激情
2. 互评作业,互换角色
3. 讨论作业,构建能力
五、论坛操作建议
1. 论坛权限设置
2. 实名注册制
3. 硬件设备报章与技术培训
4. 注意发帖形式
5. 教师积极参与

作者是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外语教学。

大家看到了,这也算是翻译教学的论文!莫非这位作者从来没有上过BBS,第一次上了之后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感觉新鲜和神奇?整篇东西就在介绍用BBS讨论翻译好,外加介绍如何做版主。这也能上所谓的核心期刊!这种也是高级翻译学院的讲师的专业论文。很好!很强大!!很高级!!!

12/02/2007

两岸语文差异

近日协助某台湾学者修改润色其课题小组研究论文的英译文。在这个过程中,深感两岸当代语文差异之大。抛开一些仅仅是说法不同但对理解没有影响的词组(比如大陆用"通过",台湾用"透过")之外,对于不少段落,我只能认得汉字,理解分句,却很难从整体理解的确切含义。以论文的结论段为例,就让我感到十分费解:

此外,�各相�管理活�的缺口中依此��命�(或再探索出其他��的命�)�做推演或�文�中找出各�面下之重要衡量�目,�利用�卷的量化研究方法�合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及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精�以�求本研究�案中所得�面�之相�影�性,�品�管制及作�管理�用系��展�各管理活��的落差做更深入探��分析,以�求一�能���中��而成之全方位的解�模式,�企�在�些相�管理活��的�展能�有透�的指引而能更平�地�行。

汉语是意合语言,并不要求每一句句子都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SVO)。在上下文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省略主语。只是在上面这段文字里面,从一开始就没有主语,中间若干分句也一概没有主语,只读得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只能估摸着揣测大致的含义。

至于英语原译更是"忠实"对应汉语原文。没有主语的无头句,没有连词的一个逗号管一段的情景比比皆是。原文和译文都看不大懂,这活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