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09

吃喝加班还有狗叫

其一

还在加班,忙一个医疗公司并购案子的文件,都是关于医药的,结合拜尔的工作经验和词汇学基础,翻译起来很顺手。

其二

晚饭,吃吃(饭)喝喝(粥),速度慢,倒是也饱了。蛮好,吃得快就是要过量啊。我点粥的时候特地关照不要放盐,对方眼神里满是诧异。我回了一个无比坚定的点头。一分钟后,小伙子回来问我:"味精也不要放吗?" "你说对了!"

早就习惯不放盐、不放糖、很少很少油的菜和饭,原味才是真滋味。

其三

连续打了三个喷嚏,公司阿姨跑过来问,是不是电脑里面的狗的声音?我纳闷。"刚才有狗叫的声音,是不是电脑里面发出来的?"

7/26/2009

所谓“强拍门” 无聊炒作尔

理由几个:

1. 旁边有人专门拍照,角度公开,姿势稳定;

2. 既然是偷拍,为啥视频是都是偷拍到的角度?难道此后抓住那个男的,自己把视频拿出来放网上的?

3. 之后还有跟进采访,还有展台上拍的内容。

无聊至极的炒作,小姑娘不知道可以得到什么利益,就愿意成为这样的女主角,尽管其实没啥,但实在谈不上是值得荣光的谈资。

China Joy搞得就像个"菜场",我不明白游戏推广为啥要穿得像澡堂。这些衣服,纯属为露而露,毫无设计美感。仅为吸引人眼球吧,很无聊。对我而言,这样的游戏 大约也是十分无聊的,如果我是家长,我会本能反感孩子以如此方式推广的游戏的。这本身也说明我根本不是网络游戏的目标客户。

CJ和所谓"强拍门",一场毫无情趣的恶俗秀。

另外,我也很讨厌"××门"的提法,中文记者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哪里去了?除了"××门",还有"××族",甚至"××者",今天还见到了"梦想者"(大约英文是dreamer)的说法。我呸!

7/25/2009

Dolce Vita Italian

环境的确不错,装修算有腔调,老板比较低调,味道一般,火腿pizza很咸,门口位置很舒服,旁边美女很莫名,路边xsl摩托车30米折返很13。

意大利菜,还是贡多拉嗲!

NOTWITHSTANDING THE FORGOING, 美酒佳肴还有right person,三位一体才有Dolce Vita.

http://www.dianping.com/shop/2788735

7/23/2009

食之秘

http://www.dianping.com/shop/2050756

一个字形容――很嗲!
两个字来讲――真的不错!

有甜品也有正餐的地方。装修风格简约、明亮,有现代感,进门感觉很舒心。只是座位偏多了,如果座位少点,就会更安静,那就更有腔调了,但那样大概要等好久才有座吧。

中午吃了鱼蛋面和一个咖喱馅的东东(名字忘记了),好吃的!只是发现量不小,一个人的话,点一样就够了……

菜单上看到Brownie的价格翻Treats的一个跟头,不知道口味也是如此。试着尝了大理石蛋糕,至少合我口味,不是很甜――我不喜欢很甜的甜品。

因为是开在办公楼里的,所以晚上营业时间有限,早7点到晚7点。要想下班后磨蹭着去吃晚饭是来不及的。

店里还有
另外一个"特色",所有服务员都是上海人,全部流程都是上海话操作,而且不是85后的洋泾浜上海话!不容易啊,在2009年的上海,找一个能够全用上海话服务的吃东西地方可不容易啊!能找到的多是老饭店,诸如东海、洪长兴之类,如此时尚餐厅可是第一个,希望不是唯一一个。

7/16/2009

DNS Failure: Resolved

突然发现上不了网,但之前电脑没有任何操作。怀疑路由器和ADSL猫有问题(网线平白无故出问题的可能不大)。

重启电脑,无效。用手机上网,一切正常,路由器正常(至少无线部分正常)。ADSL网线直接连电脑,仍然无法上网。重启ADSL猫,故障依旧。此时电脑IP地址为169开头的内网地址。

我电脑是固定IP上网,解除IP设置,改成"自动获取",发现DNS服务器与原来设定的不同。问题症结基本如此。恢复网络连接,网线走路由器再到电脑。此时仍然无法上网,但这是因为我路由器设置了IP规则。

记下新DNS服务器地址,手动恢复原来
的IP设置,DNS服务器填新的。

测试上网,通过。

在自己检测的同时还向电信保修,我搞定后一个小时左右电信来电,我说是不是就是DNS问题,对方点头称是,收线。

记得有一个办法可以备份IP设置(不是截图),导出导入很方便,请教各路英雄。

7/03/2009

这算什么水平?

八卦一个朋友公司里的事情

办公室很大,占了将近1层。在各个位置都有饮水机,某女人办公室门外有一个,平常她只去那个机器倒水。

刚才电话给她秘书,说那个饮水机的水没有了,让秘书去找阿姨加水。

正常人的思维,要么自己换台机器倒水,那么自己找阿姨讲一下。特地打电话找秘书再让秘书传达命令,这算什么水平?IB还是SB?

对了,这个女人不是公司层面的老板级别的,尽管她跟秘书讲话经常用"我是你老板,所以如何如何"开头。

人生有几个三十岁?

刚过完生日,按照中国人所谓"做九不做十"的习惯,我也算30了,尽管法律上还是29,每逢满10进位的生日,似乎总是有些许特别,感到特别的未必是自己,而往往是周遭的朋友,大家会说"啊呀,你××啦",用一种集体喟叹的方式,内心触及的或许是自己的人生时光。

我倒没有过生日的习惯,在我而言任何一个节日,土的洋的,都只是借以休息、朋友聚首的由头,自己的生日也是一样。我也没有特定的期待,如果为了应景一定要 说的话,那我希望每个生日的人物景致都不要有太大的变化,差不多的人、差不多的物,最好还有差不多的心境。这,我晓得是不现实的,那末我期待的唯一生日礼 物就是这句话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罢。

许久不联系的老朋友特地发消息说,要好好过个生日啊。我回答得很简单,四个字:"无所谓的"。"
不要说'无所谓',越是'无所谓',越是'有所谓',毕竟人生有几个三十岁啊。" 我笑笑,谢谢老朋友记得我,只是我真的"无所谓"。"人生有几个三十岁?" 可爱的问题。人生又有几个三十五岁,四十岁或者四十五岁呢?我已经不记得九九年的生日是怎么过的了,一九年的时候我大概也记不得今年的生日,所以不用刻意记得,刻意记得的往往会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7/02/2009

Google Boozes Up

两点:"协作"和"可拖曳标签"。

前者大大降低个人自建网页的技术门槛(记得10年前我为了做个人网页还是捧着大部头HTML语言钻研的),后者大大方便邮件分类操作,把原先"点击下拉菜单,寻找需要标签,最终选中"的三个步骤,多个鼠标键盘合并操作,简化为鼠标一拖,指哪打哪。

不断听取用户体验,不断将用户体验结合实际开发,不断推出真正贴心的服务,加上令人羡慕的人才库和巨额资金支持,这样的机构怎么能不令用户喜欢,又怎么能不令某些人某些组织害怕。

7/01/2009

Client Feedback

这是一位律师给Chief的邮件,刚才还打了个电话给我,明确说“客户不止一次抱怨文件读不懂了”。
客户总算投诉了,总算投诉我们一些人认为“意思对就可以”的文本看不懂了!

从翻译的角度,整天以自己的母语大量产出母语读者看不懂的文字,甚至还觉得“很正常”,以“法律文件,一般人就是看不懂的”为理由,真是——shame on these guys!

Subject: *** - SPA Chinese translation

Hi J×××,

Thank you for agreeing to help.

Please find below the English SPA to b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

You do not need to translate the notes (whether in the main body of the text or in the footnotes) to the client. Another point to keep in mind when translating the document is that the sellers are Chinese individuals. Need to keep the translation "readable" from a Chinese language perspective (to the extent possible).

As to the timing, it would be good if you can let me have the translation by the end of tomorrow (if not possible, by noon of Friday should be ok).

Any question, please feel free to let me know.

Kind regards

6/23/2009

环球网是个好网站

上原Kaera是日本AV界的一位超级新人

上原Kaera是AV界的一位超级新人,她的第一部片子今天八月才刚刚发行。其实这位女优是最早“战极GIRL”的成员之一,这个团体除了拍拍写真并且参加一些如“男女纠察队”的脱口秀节目之外,最重要的活动是在“战极”这个格斗技的活动中担任加油女郎并且举牌走秀。大家应该都看过那种拳击比赛中走秀举办告诉你是第几节的女孩吧,她们或许脸蛋长得不怎么样,但身材绝对火辣!从身材来看,这位女优165公分的身高以及纤细的身材,再加上F罩杯的雄伟双峰,确实是惹火的很!以她如此火辣的身材,加上她浑圆的双乳,饰演一个指导西门庆房中术的媚妓,那是绝不成问题的。 

有PP有真相!

点击链接,上环球网看更多精彩图文:http://ent.huanqiu.com/chuanshao/2008-09/235190_5.html

disu

6/18/2009

硬盘、硬盘人、猴子、绿爸等

“硬盘”是 什么?如果回答说是电脑机箱里那块四四方方、摸着烫手、捏着趁手,可以防色狼(包括但不限于男色狼),挡流氓 (包括但不限于男流氓)的东东,你就out了。如今“硬盘”有了新含义,在网络上用得很火。尽管被普通字典(俚语字典除外)接受的可能性不大,这里写几句 也是蛮有意思的,哪怕只是算是记录一段市井历史,权当自娱自乐

据史籍记载,网上有座山,名叫
宽带山, 山上有土匪,山上有猴子(管理员的别称,来由是“员”与“猿”谐音,“猿”者猴也)。土匪多年轻气盛,因种种原因,社会的、家庭的、公众的、个人的、心理 的、生理的、物理的、化学的等等等等,对各种事情多有看法。年轻人表达欲强(通俗说就是废话多,我照下镜子,嗯)。一大看法,便是对外来人口有诸多复杂情 愫,其中一项是不喜欢。于是大量针对外来人口的帖子里骂人者众,猴子看不下去(或者是猴子的猴子看不下去),开始删贴。土匪发得多,猴子删得多,土匪发得 快,猴子删得快。无奈猴子数量有限,土匪漫山遍野,这是一场非对称战争。猴子也是人啊!

在那没有绿爸的年代,猴子们想出了办法,关键词过滤!(据说这就是绿爸的前身)打那儿以后,凡是土匪发贴有“外地人”字样的,系统一概不给贴。自此,“外地人”三个字从宽带山消失了,猴子小胜一场。

历史终究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是螺旋上升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尺,魔也高一丈。土匪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外地人”被列为禁词了,那么就用拼音代替 (山匪多爽直,用拼音不用英文或者其他文字代替,那是IB),于是就有waidiren,那么长一串用起来不舒服,缩写WDR,外地当然就是WD。宽带山 的前身叫“宽带上网”,土匪的祖先都是搞(电脑)技术的,看到WD自然就亲切了、激动(注意,不是“鸡动”)了——WD不就是Western Digital,著名硬盘品牌么?

从此,在土匪这里,
“硬盘人”代指“外地人”,“硬盘”代指“外地”,但为符合语言简约的发展规律,常用“硬盘”直接指代“外地人”,另外也可以用作形容词,表示“硬盘的”。

有“硬盘”就有“软盘”,“硬盘”是外地人,那么“软盘”就是本地人了,但这个用法不多见。原因可能是由于本地人多,无需为自称造新词,也可能是其他,比方说硬盘是电脑必须的,软盘早就淘汰了……

之所以有绕过“禁词过滤”的“硬盘”写法,是因为这个话题实在热门。于是在谈及这个话题时产生的相关概念也有相应的词汇派生出来。比如,对于认同本地、与本地土匪和谐相处的硬盘土匪,他们常常自称或者被其他本地土匪称为“优盘”。对于不认同本地,或者对土匪“键盘排外行径”无法容忍的,山匪则称之为“有坏道的硬盘”。进而,与之辩论、讲道理,便是“格式化硬盘”,而对上山踢馆之人予以还击则有“低格硬盘”之谓。

再后来,“硬盘”一词不胫而走,在土匪涉足的其他论坛也延用开来,这蔓延速度让猪流感好生羡慕,只有等在原地流鼻涕、打喷嚏的份儿。

用得人越多,词的生命力越强,变化就更多。不管是宽带山上的匪,还是其他山头的寇,还都是中国种,于是硬盘来自于拼音又回归拼音,成了YP,(yingpan),
更简短。形容某地外来人口多,就有“硬盘化”,这是词素加上词根的构词法,类似“某某族”,今天还看到个表达“排外”的词,叫做anti-HD,这种思潮流派(这是IB说法,简单说就是“想法”)叫做anti-HDism。HD是Hard Disk,IT术语,也表示硬盘的意思,前缀anti-,后缀-ism,加上HD,嗨,就是一个新词。

其实,造词是想象力的极大体现,但刺激造词的动因各有不同。“硬盘”和其他衍生词诞生的过程是土匪与猴子斗智斗勇,克服禁词列表的过程。猴子要堵,土匪要 破。猴子铸一堵墙,土匪就翻一座山。换个形式,换种表达,同样的意思一样传达。如果说原先的“外地人”还只是中性词,哪怕在特定上下文里也只是略带贬义, 现在的“硬盘”、“硬盘化”等说法倒是带上了黑色幽默的戏谑意味,甚至因为用词更加生动,反而加强了原来猴子们希望扼杀的讽刺效果,贬义的程度只有加重而 非减少,至于因种种观点、于种种时刻
植于持antiHDism的山匪脑瓜里的各种-ism,猴子根本无能为力。要和谐,却把和谐和成了稀泥。硬盘软盘或者升级的蓝光本是不同组件,工作方式不同,会用的用得很和谐,不会用的用出毛病。

宽带山的猴子是小猴子,他们上面还有大猴子、大大猴子、大大大猴子,他们还可以制造、利用各种办法来跟土匪“校路子”,但这些办法在土匪眼里除了是硬硬臭臭的
龟腚,还剩下什么呢?上山剿匪,越剿越多。绿爸围城,越围越侉。

前几天去动物园溜达,看望猴子,阳光甚好,照着猴子照在我身上。我吸着奶茶啃着苹果,那猴子摸着pp舔着香蕉,我看看他,他望望我,恍惚间,到底谁在笼里,谁在笼外?

画地为牢,你觉得爽哇?我很想问问那些猴子们。

6/17/2009

复旦法学院的专业英语考试

简答题:slander和libel的区别、standard of care、trespass to chattle和coversion的区别、list three defenses of the intional torts.

案例:
   S姐是法学院3年级女生,在这三年里心猿意马喜欢了两个人,A男和B男。在大二的时候给A男写了求爱信,A男没有甩她;然后又给B男写了信,然后就和B男约了几次会后就不了了之。后来S姐看到A男和B男走得很近,心想B男后来不要她可能是因为A男和他说了很多坏话。5月1日的时候A男死掉了,谣言是死于AIDS。。。然后好像S姐知道A男的邮箱地址和生日,就可以进入A男的邮箱了,从来往邮件中发现A男是GAY,但是没有发现A男的Patern是谁。然后发现A男和B男邮件来往也蛮密切的。然后她就有了个Idea....

    S姐用中文写了封信给她在美国法学院的朋友,说“A是GAY,死于AIDS”。这个朋友在学校的公用电脑上收的邮件,因为是中文写的关系,可能那电脑翻不过来,就出现乱码,这个朋友就回了信,说不知道信里写的什么内容。

    然后S姐还没来得及回信就开始骚扰B男,经常用A男的邮箱发信给B男说,“亲爱的,尽管我在另外一个世界,我想你。。。”B男就失眠,崩溃了,著名律所的工作面试也没去。。。有一天,B男的室友发现B男的电脑屏幕上这封邮件日期是5月31日,就被雷到了。。6月1日,B男选择自杀了,他投湖,然后C男看到,把书一扔也跳进去救他,因为湖太浅了,两人都受伤了~~~然后学校在湖边装了栏杆。


6/09/2009

MSN Comes Back to PRC

据说msn space恢复了,与我的预测吻合。前三后四,危险期过了咩!

怎么个日法?

结算日应为卖出通知之日起[(10)]之后[九十(90)]之前的一日

英文原文:such date to be not less than ten (10) days and not more than ninety (90) days after the date of the Put Notice。

日出来了:

××日最早为××通知(作出)之日起十(10)天/日,最迟为××通知(作出)之日起九十(90)天/日。

不知道日对了没有,大概是省力了点,不那么费舌头,原来那个需要口活好,有特长。

5/28/2009

“被”字泛滥

这几篇转载谈的都是我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两个办公室5人翻译团队,加上那么多律师,翻译或起草的文件里如此毛病比比皆是,似乎少人有语言上的自觉,即便说来还都是靠语言文字吃饭的伙计们。翻译,乃至所谓要“校对”、“修改”他人译稿首席翻译,更是“病入膏肓”,甚至无可救药,教人无奈。

于是,我每天工作就多了与劣质文风抗争的内容。换个角度想,这些反例也可算作警醒吧。警钟长鸣。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8361_22133.html

文/王佩  
1、伞兵就是用来被包围的。  
2、《亲爱的死鬼》在各大书店正被广大读者所抢购着。  
3、他在英国买假文凭的事实一直被严格保密着,不被他的下属所知道。 
4、我被告知,她老公再也不能在我的博客中被提及了。  

以上句式,充斥于报章和互联网。这是西风东渐、中文西化的结果。英语喜欢用被动语态,一些食洋不化的人顺手拿来,不假思索变成汉语,造成了现在“被”字泛滥、一发不可收的局面。  

汉语不是没有被动语态,像“让人说三道四”、“经名师指点”、“被说得心动”等句法也有,只是不像英语那样俯仰皆是而已。而且,汉语在表达被动的意思时,除了用到“被”字之外,还有其他很多词可以选择,比如:让,遭,受,挨,教,任等等。  而现在,一些写字的人似乎离开“被”就不会说话了。  

第一个句子,出自电视剧《兄弟连》,是剧中一句著名的台词,为许多观众所称道。这句话把“用来”和“被”放在一起连用,显然不符合汉语的习惯。比如,我们说,“西瓜是用来吃的”而不说“西瓜是用来被吃的”。这句话其实可以这样翻译:“伞兵就是让人家来包围的”。  

第二个句子,变成主动语态,就不会这么别扭了。“广大读者在各大书店抢购《亲爱的死鬼》。”第三个句子,一下用了两个“被”,估计是冬天来临,作者晚上睡觉太冷的缘故。其实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很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他在英国买了张假文凭,却一直瞒着下属。”  

最糟糕的是第四句,被动句套上被动句,越发不是人话了。你写人家老公不对,糟蹋汉语就更不对了!直接说“有人警告我,不要再在博客里写她老公。”不就完了嘛!  

我尤其讨厌这个“被告知”,现在一些人在口语中都开始用了。什么叫“被告知”?你用“听说”、“得知”、“获悉”或者用“有人告诉我”不行吗?你要是牛,干脆用英语得了,何苦操一口不伦不类的蹩脚汉语,污染他人的耳朵!  

在语言上,我并不主张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在我们这个变化的时代,汉语兼容并蓄、与时偕进也是理所应当。但我无法容忍那种丢弃自己精华、专拾别人糟粕的作法。也许我太偏激了,也许未来的汉语就是这个样子。如果是那样,我宁愿被告知,我被那辆被西方的引擎推动的列车,扔到了被人们遗忘的、未被关上的车窗之外。  

5/27/2009

思果先生谈翻译

这是第二篇: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48976.shtml

翻译不像打铁、走索、造桥;那三行要学会了才可以干。而翻译却不是如此。人人可以说自己会翻译,其实不一定;稍微懂一点外文,就可以觉得自己会翻译;稍微 译过一两本书,就可以觉得自己译得很好,其实都不一定。一般翻译不能达到水准,也是因为好多译者没有认清这是件相当专门的事。

中英文都好的,能翻译,自己却以为不能;中英文都不很通的,不能翻译,自己却以为能,只要买本英汉字典就行了。因此也有些译者是不合格的。

高明的译者并不是魔术师,他只能苦干――苦想、苦找、勤改、比较、试验,对自己一点也不慈悲。

翻译不是创作吗?在心灵迟钝、精力不足的时候,拼命也译不出的,等到神清气爽,体力恢复了,可能轻易译好。如果翻译是死工作,别人已经写好的东西,你只要把"相等的"词句填在纸上就行了,又何至于如此艰难?

翻译是创作,至少是另一种创作,除了不要布局,构想,一字一句,都要创作,而且很难,因为没有自由。作家而又懂外文的,是理想的翻译人才。

你想译得高明,只有跟自己学。先把中文写通,无论什么意思大致可以表达;读懂英文,能利用参考书。然后多用心译,多改、多试、多想、多留心。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刮刮叫了。凡是一流译者,都是时时觉得一筹莫展,改得辛勤的人。

我们很容易受到外文束缚,捆得紧了,就会忘记自己的想法、说法,跟着外文的字词表。我们找适当的译文,像捉迷藏。大多数译者懒得去找,照原文字面译,读者 懂不懂、读来舒服不舒服,他们不管,反正把外文翻出来就是了。只是少数认真的不肯马虎,他们要译文译得像中文,要读者读起来舒服。这种译者自讨苦吃,作兴 别人并不感激他。不过,读者是最公正的人,他们会欣赏像中文的译文。认真翻译久了,自己也有进步,否则译一辈子也只是个翻译匠。

每人的译文里有他自己,其实也非他不可。也可见这是半创作,是重写。译文好过原文,确也不免;不如原文,往往如是。

翻译的事谈起来各有各的意见。不过我看近代名译家和译学家说的话有共同的地方。就是译文要通顺,不必死钉原文。必要时增添的增添,该扩充的扩充,该删的删,不要给原文捆死。要用想像的就用想像,不必怕人指摘,说原文并不是这样说的。译者应有胆量作主,担当下来。

真正的译家一定不怕费神,千辛万苦要读者读得舒服,更传出原文的精神。

好的译文贴得原文很紧,如影随形,而译文又明畅如同原著,这是件辛苦事情,也要肚子里有点书,还有创作力和想像力。

中文写得好,一种外文如英文也能懂,已经有了基本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够翻译,因为译者给原文限制住,该不理的不敢不理,该改写的不敢改写,该添的不敢添。要译了几十万,上百万字,经过了若干年,才能摆脱原文的桎梏,大胆删、增、改写。

翻译这件事做起来没有底,好了还可以好;精确了还可以精确;贴切了还可以更贴切。几乎谁也不能说,他的译文可以悬之国门,没有人可改一字。我潜心思考,逐 字推敲,总可以改得更好读一点,容易懂一点,更接近原文一点,找到更好的中文;正好像别人也可以这样批评、修改我的译文,所以尽管大家的译作,我也可以提 出不同的译法来。

翻译是艺术,要动手做的,不是谈理论,研究一下,思想一番,就可以学会。翻译不像洗一件衬衫,可以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翻译像琢玉,可以琢磨个没完。

柴、米、油、盐、酱、醋以及茶

经人指点,得知思果先生曾经有过类似文章,于是用"思果 进行"做关键词检索,欣得好文两篇,谈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读来真叫畅快!

第一篇:http://www.douban.com/review/1095912/

标题很怪,好好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读的多顺口,硬生生给破坏了。就是这可恶的"以及"。其实也不关"以及"的事,要怪就怪英文"and",因为认真的翻译总怕漏了字,逐字对着译过来,于是就有了讨人嫌的蹩脚句子。

这两天翻译新闻,都不那么轻松,要么题材不熟,要么自个脑子笨,想不出像中国话的译文。折腾的眼睛痛,看不得屏幕了。幸好在当当上淘了几本书,刚收到。索性关机,躺在床上,背后垫着被子,舒舒服服的看书去了。

里面有本专业书,《余光中谈翻译》。现在我也可以自诩是搞翻译的了,所以这是我的专业书。我和很多人一样,只读过余光中《乡愁》, 因为是课本里头的,也因为里面提到邮票,印象深。我看过思果先生几本论翻译的书,思果多次提到余光中和他观点相同,他们中文功底都不错。有蔡先生引见,我 也来受受余教授的教诲。果真有收获。开头那句话就是书里头的例子。白纸黑字单独列出来,才觉得这个"以及"夹在当中有多别扭,于是恍然大悟,这两天翻译新 闻的时候就尽量注意,一留心,果然很多"和"、"与"、"以及"都可以省掉。哈哈。

和思果的主张一样,余光中也反对"的的不休"。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红楼梦》, 一大段文字没有几个"的";两位还专门制作了反面教材,试着改写《红楼梦》某片断,结果发现,"的的"用多了,真是不如原文流畅自然。白话文里头 "的"很多,当然也不可少,不过确实该少用。尤其翻译的时候,得时时敲敲自己,这个"的"能不能省?那个"的"能不能删?因为英文文法和汉语不同。这句话 也是今年才慢慢认识到的。自我摸索的过程的确不易。书里头,翻译家给普通译者指出一些问题,实际中很该警戒。我发现里面有些问题我自己也琢磨过,比如英文 喜欢写one of the best...,意思是"最优秀的……之一",这个"之一"有时候读起来不顺当,有的场合,译文可以变通一下,不必总是……之一;再比如,英文行文比较讲 究逻辑,中文的前后关系则多隐含不露。看起来英文比较缜密。几个小发现也让我稍稍得意。想到这一点,我也觉得自己用了功。不是完全没进步。

看了两位的书,"的的不休"、"被"、"进行"、"做出"也成了我的眼中钉。以前这样值得痛恨的译文不知我做了多少篇。今后要改正了。现在养成了个习惯, 看电视喜欢注意字幕,发现新闻、科技节目说的话,"被"字可真不少;现在我明白了,这个字中文里面完全可以不要。还有"进行"二字也最罗嗦,还喜欢拖家带 口,没完没了。所以啊,没事别去用"的"、"被"、"进行"。文字简练清楚才好。如果读到这篇帖子,也认同这一点的话,敬请防着这几个字。

上回看董桥写的文章,也是讲反对译文欧化的,他描述的好,说做翻译的人,每逢要凑合着写晦涩难懂的译文,应该想想思果先生的话,警醒一下,因为思果先生要是看到这种欧化译文,肯定会连称可怕,鼻子朝天,不屑的撂一句,这是中国话吗?我觉得董桥说的很形象。

另外,余教授分析了推行白话文以来作家的文字,发现早期的作家,很多名气还不小,他们的白话文真不够好。过去读初中,老师让背诵朱自清的《河塘月色》, 意境是很美。不过文字呢?经余光中一分析,果然也不算经典。现在想想,这样的文章还是不背的好。"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 传出他们焦急的叫声。"这是何其芳写的,真拗口。没看过他的作品,这是书里面节选的。可能那时候还没个标准,只是图时髦。再一个,我私下估计,是不是他古 文基础不好。但凡古文基础好的,那个时候即使极力鼓吹写欧化的中文,他们写的文章也不会差,底子厚啊。当然,欧化风潮之中更风流的也有,余教授推崇钱钟书 先生的中文,张爱玲的中文,称为"西而化之"的典型。以后有机会准备多看看他们的文章。

我们翻译的目标是,写纯正的中文。

“进行”和其他

今天得点空闲,把长期以来的一些感受与译文论坛的各路朋友交流,就有了下面的帖子,现在转贴过来:

经常听到看到正式稿件里疯狂使用"进行"这个词。甚至到了没有"进行",就出不了文章的程度。但我觉得"进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赘语,既无实际含义,又延缓了文章节奏,模糊了章句意思。

比如:张书记对我厂的实验工作进行了检查。
对比:张书记检查了我厂(的)实验工作。

"对……(动词的宾语)+进行+动词"的冗长结构完全可以修改成"动词+宾语"的结构。简洁明了得多。

再比如,讲最近这次朝鲜核试验的新闻里有:朝鲜成功进行了核试验。
对比:朝鲜核试验成功。

第一句话只是说朝鲜核试验搞起来了,至于到底是否成功,语焉不详。
第二句话说得明白,试验成功了。既然都成功了,是不是试验过(是否'进行'过)自然是其中应有之义。

在这次朝鲜核试验的新闻里,稿件表达的实际上都是第二句的意思,但用得多的倒是第一句,也是符合现在流行写法的一句。

"进行"结构把动作对象提前,把动作本身后置。在双方都明了动作对象的上下文里,这样处理实际上延缓了信息传递速度,因为具体事实已经清楚了,大家就等着具体措施(动作-动词)呢。

比如:黄书记表示,政府将对邯郸路沿街脏乱差问题进行整治。
对比:黄书记表示,政府将整治邯郸路沿街脏乱差问题。

可见在一定语境里,用"进行"结构不仅是令行文不够紧凑,还体现出两点,其一是说话人思维速度跟不上,其二是故意拖沓为思维争取时间――打官腔的需要。

另外谈一个助词"的"的用法。

现在用得多的是"……的+动词",实际上是动词结构名词化的一种,偶尔为之无妨,大量用集中用就让文章生计顿失,官腔十足,当然,为特定文学艺术效果为之则另当别论。

比如:对丁聪的逝世,我们深表哀悼。
对比:丁聪逝世,我们(对此)深表哀悼(或者:我们对丁聪逝世深表哀悼。)

"……的+动词"结构完全可以修改成"……+动词"或者"动词+宾语"结构。

类似地,英文中如果大量集中用of....或者其他动词名词化的格式,也会令文章死气沉沉。(法律文本中见得很多)。


类似地,还有汉语(尤其是法律语言)的"相关",相关部门、相关法律、相关事宜等等。
很多人翻译的时候习惯性地用"relevant",就有了relevant departments, relevant laws, relevant issues.

可是在上下文一定的情况下,英文中的relevant看似"相关"实则流于形式而空洞无物,甚至有些可笑。

比如"根据相关法律,(董事会)特此就相关事宜决议如下"
"常见翻译"必然是: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laws, it is hereby resolv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elevant issues that...

仔细想想,董事会有必要对"无关"事宜,根据"无关"法律作决议么?
It is hereby resolved that...足矣

若要强调是"依法(律规定)(或者循法定程序)",而非"依合意"决议,可以加上In accordance with APPLICABLE laws

"相关"有时候是汉语中的赘语,英文译文里要处理下(不译或用英文中的习惯表达)才行。

倒过来,英文有any and all (某些情况下的物主代词,如此例中的its)
Where the Seller transfers any and all of it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hereunder, it shall notice the Buyer in writing.
"常规翻译"定是:如果卖方转让其任何和所有权利义务,应事先书面通知买方。

实际上英文里any and all也是赘语,要的是强调"部分和整体"皆属协议约定或法律规定范围之内,但汉语里"任何和所有"却难逃叠床架屋之嫌,"任何"可以指"部分"也可以指 "整体",没必要跟着英文习惯对应给个汉语(至少现代汉语)中罕用的(如果不是"没有的"话)的"任何和所有"。

这个its也是套话,换成the没有任何问题,卖方要转让并且能够转让的当然只有他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所以译文里的"其"又是多余。

单个来看,"其"放不放或许只是追求简洁的程度问题,但诡异之处在于,看多了法律文本翻译件,经常会发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如果原文是the,译文必然没有"其",原文如果有its,译文必然有一个"其"。

任何语言都有自己习惯的"套话",但在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时候,没有意义的"套话"要不要翻,怎么翻是需要考虑的,直接对应着给,肯定是不动脑筋的做 法,稍好的结果是译入语母语读者觉得奇怪,糟糕的结果是生生造成误解――尤其是法律文件,读者(a reasonable man)有理由质疑说"这个东东加和不加没有差别,特地加了是不是特别意思?"这不是给别人给自己添麻烦嘛。

btw,我不知道从理论的角度看,我如此操作翻译是不是属于译者主体意识太过"显性"了?

5/24/2009

偶得

前一阵忙过的项目里涉及意大利的一些地理名词,比如就有Puglia Region,Region都翻成"地区"。但刚刚CCTV4听到一则吴邦国访意的新闻,得知作为意大利的一级行政区划,Region的正式译名应该是"大区"!Google检索了下,证实。

相关新闻:
吴邦国会见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议会议长

明天去系统里改。

5/22/2009

为上海电台脱掉“预算帽”喝彩

今早上海电台新闻提到这个概念用的是"预算封顶",很好嘛!

昨天扫了一眼《新民晚报》,虽然用的是这三个字,但加上了引号。纸媒和电视广播的表达方式不同,纸媒的双引号既说明这是新词还未获广泛接受,也能起到突出强调以及眼球的作用。标题用"预算帽",正文加以解释的话,倒是可以接受的方式。

对了,这个"喝彩体"标题咋样?向职业五毛党、"喝彩党"党魁
亦菲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