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07

Wisdom tooth keeps me home

蛰伏了一阵的那颗智齿终于又蠢蠢欲动了,疼了两天,今早起来更是肿得一塌糊涂,甚至还有发烧的苗头。索性请一天病假。

好久以来我的个人任务栏都没有清空过,其实到今天还是有事情要做的,不过既然是病假,就该好好休息,要对得起自己。睡了一个舒舒服服――平时周末睡得不安稳,因为隔壁利用周末装修已经一个多月了。看到某些通宵加班的同学们的blog写作时间都是凌晨,心里稍觉安慰……

起来之后找点吃的找点看的。厌倦了电视里空洞的说教和白痴似的微笑,于是CCTV和SMG就没有什么节目可以看了。纪实频道的东西好是好,广告太多,看得不爽。还是上来看Oddly Enough到稿子有意思^_^。

12/16/2007

王/黄/皇伯伯出典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苏州一家酒店微服私访。店小二请他带个信到北京,问候叔公、常州籍人、文渊阁大学士刘纶。后来小二与刘纶见面,提起曾托北京"高天赐"(乾隆化名)高伯伯带信之事。刘哈哈大笑说,你托的不是高伯伯,而是皇伯伯。后来人们就把胡乱答应受人之托,实际又未认真去办的人,统称为"皇伯伯"。(摘自范炎培《常州闲话》)

��或��有"�人托仔王伯伯"一�,��可以��"托非所托",即委�了一位根本不可能�你�事的人去�事,�果�然是竹�子打水――一�空。

一��法,"王伯伯"�作"�伯伯",��或��中"王"、"�"的�音是一�的,而"�伯伯"�是"�牛"演化��的,因��牛的叫��"哞哞",�"伯伯"音近,於是被人����"�伯伯",�在��中仍有把�牛叫作"�伯伯"的�象。"�牛"在��中�另有所指,即喻掮客。(摘自《弄堂�的��碎�》日期:2007-02-18 作者:石� �源:文��)

王伯伯,凡作事之不可恃者,�王伯伯。(摘自《清稗��》)

12/15/2007

温泉 裸体 topless braless pantles X-less

去日本之前导游曾经跟我们打招呼,说一定要去泡温泉并且泡的时候不要害羞,因为在日本泡温泉的时候,大家都是赤身裸体的。后来在日本温泉里也的确和大家一起赤身裸体地泡着。至于导游说的害羞,我没有感受。

前几天在健身房的按摩浴池里泡着,从一边桑拿室里出来个老外,穿着平角裤,泡了进来,坐下后冲我点点了头算是招呼,似乎略有尴尬。当时也没有多想,刚才刷牙的时候,不知道是哪根筋被牙刷刺到了,突然明白了导游说的"害羞"和老外的"尴尬"――

也许,按照"国际惯例"泡池子应该是穿着短裤的?"惯例"是穿的话,"不穿"才能 成为日本温泉的"特色",才需要导游事先跟大家打招呼,以免现场尴尬?我不知道。我一直是按照以前跟老爸去厂里大浴池和自己去上外男浴室的习惯,一概赤条 条进入的嘛。难怪一直对导游的说法莫名其妙,心里一直觉得奇怪,有什么好还害羞的,泡温泉难道不就该是光着的么?

见多识广的诸位,谁能给个参考答案玩玩?

联想到一个单词:topless。字面上是"上身不穿",其实是指"穿得很少、很 低、很坦(胸)",更"进"一步的还有braless,不过这个less倒是表示"没有",而不是"少"啦。另外,有一个bottomless,不过含义 有点偏,是裸体和以裸体表演特色之意,和topless不构成反义词。查询手头工具书,倒也没有underless。

再请教好事者:表示"穿得很少、(开叉)很高、很短(的裙子或裤子)"该用哪个 词?21世纪,开放社会,得风气之"先"的不是也有"无底"出场的么?这个无底(braless的反义)怎么用英语表达?有个pantless,英汉大词 典第一版没有收,外媒早用开了,但是这个词是表达"下身光着"和"穿着外裤,但是省略'内容'" 的作派还不是一回事(braless可不是说"上身光着"嘛!)。

Translation tha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转载一文,真实性无考。

葵花宝典作者郑和 一词译错害惨多少中华男儿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这是绝世神功《葵花宝典》的入门法则,声称要练这门神功的人必须先挥刀割掉自己的JJ才能入门,殊为恐怖,于是早就了江湖上不少仁人志士为了练就神功,不惜舍弃人世间最重要的一项生活,忍痛割爱。然而,真的必须割么?经过研究和思考,我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其实中原的武林人士都对宝典的这句入门法则产生了重大的误解,导致无端葬送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终身幸福!

  事实上,我们探究《葵花宝典》的源头,发现其实很难确切考证,号称是"前朝宦官"所作,宦官可都是宫廷中在册的人物,这么武功高绝的一名太监,不可能不名扬天下,那也就无须考证是谁。事实上,经过很多网友的努力考证,这个所谓的前朝太监正是名扬天下的郑和,证明过程从略。然而这些考证高手却没有进一步发展,我经过进一步发掘,又有新的发现。

  葵花宝典这门武功并非中土原创,其妖异诡邪,自然是西来物品,以我们郑和公公海洋般广阔的胸襟,是决然不会写出这些无聊的东西来,那么就只能理解成是他从西洋带回来的。那么是从西洋什么地方带来的呢?很显然,不是文明不开花的南亚诸岛,只能在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流域寻找。是波斯么?不,因为波斯已经发明了《乾坤大挪移》这项绝世武功,人品已经用完了,不足以再发明一次更高强的武功了,罗马?希腊?他们被日耳曼诸蛮虐待之后,经过中世纪狂热,连文明都没恢复,就更不考虑了。埃及?埃及是太监的原产地,发明自宫神功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其被伊斯兰化之后文明火种也没有留下来,不考虑。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希伯来犹太!

  犹太人也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现代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大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脱胎于犹太教,其教义和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且郑和公公的舰队曾经前往犹太教的圣城麦加和耶路撒冷取经,这也符合我们的推测。也许有人要说麦加和耶路撒冷叶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不一定只有犹太教的。然后很显然,这两者当时还处于蒙古统治的晚期没有解放,而且以这两个宗教的智力和人品,也远不足以发明《葵花宝典》这么伟大的武功,所以就只有可能是犹太教!问题就出在这儿!

  我们中土的武林志仕拿到的是中文译本,而非原本,那么译本和原本会不会有点区别呢?哪是自然的,连只是匮乏如我,都知道中文版《Bible》(基督教《圣经》)和英文版有很大出入,更遑论希伯拉文原版了。不过这本《葵花宝典》是武功秘籍,属技术资料,不是传教读本,翻译者也必然非常细心,不会出现技术性差错,以郑和公公的水平,想必不会出现技术差错,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细微差错的地方在哪儿?很遗憾,只剩下一个地方,就是开头这个总则:"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众所周知,犹太教有一个很重要的宗教仪式:割礼。犹太男子在成年的时候要割掉Jj上的包皮,以纯洁之身留给耶和华,而这门惊世骇俗的《葵花宝典》功力太过于深厚,儿童和女子不宜,须男子成年时才能修炼,那么男子成年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割礼。所以《葵花宝典》的总则就作出要求,只有成年男子才能修炼此功,既是成年男子,就要经过割礼,割掉JJ上的,那层皮儿,就这样。然而,我们郑和公公不知道是时间紧还是太激动,更可能是在翻译的时候想起了自己当年被割JJ的情形,再加上他的本外是阿拉伯语,一种和希伯来语接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语言,。所以他在研读希伯来原文的时候就出点了小差错,看到"欲练神功,必先割礼",这个"割礼"是什么?就去问协助他翻译的阿拉伯人,其实当时希伯来文已经消失,是二战过后以色列人强行光复的,当时并没有人真正懂得希伯来文,那些阿拉伯人学的希伯来文也是二调子,那助手一时也拿不
准,回忆下犹太教的教义,突然想起,噢原来是那样,又挺害羞,不好意思直说,只给郑和公公比划了下动作,用手比作刀子形状,在自己身前"喀"的一声比划过去。郑和公公一看,大惊:"这不是咱们太监入宫的净身仪式么?"这就是什么人想什么事儿,如果是屠夫,肯定就是想到砍猪肉,郑和公公自然就想到的是割JJ,再仔细看看希伯来原文,确实是"割"、"JJ"这几个词根。于是长叹一声,在中文译本上郑重的写下了"欲练神功,挥刀自宫"八个汉字作为《葵花宝典》的总则。

  正是:

  英雄肝胆两相照,江湖儿女日渐少。

  三宝太监外语差,华山之巅多寂寥。

12/12/2007

翻译教学论文哦

《中国翻译》2007年12月 (2007年第6期) 第29页
网络论坛与笔译实践教学研究
作者:贺莺 西安外国语大学

来看看文章的标题
一、传统翻译实践教学的矛盾问题
二、BBS网络论坛的组织形式和发展状况
三、BBS笔译实践教学论坛的特点与优势
1. 时空异步性
2. 平等参与性
3. 知识建构性
4. 社会开放性
5. 功能多样性
四、笔译实践教学论坛的运行模式与功能
1. 发表习作,激发激情
2. 互评作业,互换角色
3. 讨论作业,构建能力
五、论坛操作建议
1. 论坛权限设置
2. 实名注册制
3. 硬件设备报章与技术培训
4. 注意发帖形式
5. 教师积极参与

作者是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及实践,外语教学。

大家看到了,这也算是翻译教学的论文!莫非这位作者从来没有上过BBS,第一次上了之后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感觉新鲜和神奇?整篇东西就在介绍用BBS讨论翻译好,外加介绍如何做版主。这也能上所谓的核心期刊!这种也是高级翻译学院的讲师的专业论文。很好!很强大!!很高级!!!

George Bush loses close run for "Foot in Mouth"

George Bush loses close run for "Foot in Mouth"

Tue Dec 11, 2007 12:55pm EST

By Paul Majendie

LONDON (Reuters) - Former England soccer manager Steve McClaren fought off tough competition from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to win a dreaded "Foot in Mouth" award on Tuesday from the Plain English campaign.

He was hailed for a supreme example of gobbledegook in talking about star player Wayne Rooney: "He is inexperienced but he's experienced in terms of what he's been through."

George W.Bush came second for "All I can tell you is that when the governor calls, I answer his phone."

Plain English Campaign spokesman Ben Beer told Reuters: "We thought it was a bit obvious to honor Bush as he comes up with them every day."

Every year, the pressure group hands out a raft of awards mocking incomprehensible jargon in a battle to clear the linguistic fog that so often envelops the English language.

McClaren, fired as manager after the team failed to qualify for the Euro 2008 championships, is in distinguished company - past winners include model Naomi Campbell, actor Richard Gere and former U.S. Defense Secretary Donald Rumsfeld.

There is never a shortage of entrants sent in by people baffled by bureaucratic language and befuddled legalese.

"We get 40 to 50 examples a week, mostly from British documents. The media, including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is riddled with insider jargon," Beer told Reuters.

Offering the best way to obliterate meaningless verbosity, Beer said: "Thinking before you write is the main thing and then re-reading what you have written."

That message clearly fell on deaf ears at Coleraine railway station in Northern Ireland.

The station sign read: "Every autumn a combination of leaves on the lin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prevailing damp conditions lead to a low adhesion between the rail head and the wheel which causes services to be delayed or even cancelled."

London's Gatwick Airport got 10 out of 10 for brevity but came bottom of the class for clarity for one of its signs: "Passenger shoe repatriation area only."

The campaign was founded in 1979 by Chrissie Maher who only learned to read and write at the age of 14. Her jargon watchers now pounce on verbal excesses by officialdom and stage classes for bureaucrats, bankers and lawyers.

Campaign organizers even sent two "language policemen" on a global tour from India to South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teach officialdom the best way to abandon the gobbledegook.

Beer does not despair.

"There has been an improvement over the years but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This is the 29th year of the campaign. There is no chance of us being extinct anytime soon."

(Editing by Paul Casciato)

© Reuters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Republication or redistribution of Reuters content, including by caching, framing or similar means, is express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Reuters. Reuters and the Reuters sphere logo are registered trademarks and trademarks of the Reuters group of companies around the world.

12/02/2007

21世纪的四喇叭

近年来手机功能大发展,不少手机厂商都推出了随身听(Walkman)手机。这些手机可以播放各类格式的音乐文件,还支持外放。有些产品还在外放效果上花了很多心思。于是,在马路上、地铁里、公交车上,很多新新人类喜欢打开手机外放功能,与周围一干陌生人等"分享"他们以为的优美音乐。欣赏音乐的一般都很陶醉,醉了就要闭眼睛,闭了眼睛就看不见周遭人的摇头和白眼。自得其乐,不亦乐乎!这,大概就是80末90后的"时尚"。

记得80年代的时候,也有关乎音乐的时尚。记得有人骑着自行车,拎着四喇叭,放着《哭比笑好》的嘛! 不知道是谁说过,时尚就是把20年前的东西再来一遍。如今尽情享受随身听手机外放的小年轻十有八九不知道他们不过是在拾20年前四喇叭们的牙慧而已。

两岸语文差异

近日协助某台湾学者修改润色其课题小组研究论文的英译文。在这个过程中,深感两岸当代语文差异之大。抛开一些仅仅是说法不同但对理解没有影响的词组(比如大陆用"通过",台湾用"透过")之外,对于不少段落,我只能认得汉字,理解分句,却很难从整体理解的确切含义。以论文的结论段为例,就让我感到十分费解:

此外,�各相�管理活�的缺口中依此��命�(或再探索出其他��的命�)�做推演或�文�中找出各�面下之重要衡量�目,�利用�卷的量化研究方法�合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及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精�以�求本研究�案中所得�面�之相�影�性,�品�管制及作�管理�用系��展�各管理活��的落差做更深入探��分析,以�求一�能���中��而成之全方位的解�模式,�企�在�些相�管理活��的�展能�有透�的指引而能更平�地�行。

汉语是意合语言,并不要求每一句句子都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SVO)。在上下文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省略主语。只是在上面这段文字里面,从一开始就没有主语,中间若干分句也一概没有主语,只读得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只能估摸着揣测大致的含义。

至于英语原译更是"忠实"对应汉语原文。没有主语的无头句,没有连词的一个逗号管一段的情景比比皆是。原文和译文都看不大懂,这活干得……


11/30/2007

I can't agree more with a client's comment

I can't agree more with the following comment made by a client of a renowned Chinese law firm on some English-Chinese legal translation work provided by the firm's legal translator. I do not like those who prefer providing long Chinese sentences in legal translation in the name of "responding to" or "echoing" the original English legal writing style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a more concise way without losing any target meaning is much more demanding than hiding what is intended in long sentences with complicated structures to decode. Simplicity is gold.

Share with all legal translators:

For the translation, the Agreement is for our standard contract template which will be used later in many occasions. We expect a quality translation. The long and complicated English sentences should be translat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possible, into simple Chinese which fits into Chinese writing and reading habit and is easy to be understood. This is a high requirement calling for skills and and experience for the translator. We have previously asked other Chinese law firms to do translation for other legal documents. I always found that I myself have to review, proofread and revise. This has frustrated our purpose of retaining an outside law firm to do the translation. We hope to find a good legal translator who could achieve both accuracy a plain Chinese writing style and who could achieve both accuracy a plain Chinese writing style and whose work we could rely on and use directly without proofreading and revising. In simple words, we expect an international lawyer's professional standard and responsibility in such translation.

11/29/2007

大陆翻译危局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吴海云

http://book.hexun.com/4137_2580189C.shtml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但地区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今天,翻译的状况却让中国人很容易陷入新式的、自觉自愿的闭目塞听与故步自封中。

  "我真搞不懂,**的作品那么差,怎么会得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龚古尔奖/……)这是近两年来,在大大小小的文学论坛上常见的疑问。而在相关的回复中,总会有人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哪里是作家写得不好?是我们翻译的质量太差了!"

  大陆每年出版的外国文学译著数量维持在千种以上。但是,"文学翻译大国"的光环,却遮不住译文粗劣、译者浮躁、批评缺位等问题。

  香港著名翻译家黄邦杰先生指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翻译队伍的后继者似有不足之势。真是一语中的。曾经诞生傅雷、草婴、王道乾等优秀译者的中国,如今几乎没有几个叫得响的翻译家。

  内地出版社的急功近利也是造成翻译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拿名著来说,许多国内的出版社喜欢炒作概念,追求短期效益。比如,在某个文豪诞生或逝世周年的时候,一窝蜂地出版此作家作品。这些重译本装帧精美,印刷质量上乘,但翻译质量与旧译本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最新的翻译作品,甚至差到让人不忍卒读的地步――"硬译"过来的文字,不但谈不上优美和流畅,甚至连读懂都很困难。

  与翻译质量的每况愈下相联系的是目前译者的尴尬境况。

  20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职业的薪酬都翻了20倍,但翻译的薪酬只翻了1倍。1980年代初期,译书的稿费基本在千字30元人民币左右,而现在,平均翻译费也不过千字60元人民币

  著名的俄语翻译家草婴告诉记者,他的平均工作量是一天翻译1000字。"像我这样的译者,在这个时代是活不下去的。" 草婴说。对于现在的译者动辄两三个月翻译一本十几万字小说的速度,草婴并没有提出批评,反而说:"我能理解,靠翻译养家糊口很困难,只能依靠量了。"

  问题在于,翻译还是一个对人的素质有极高要求的工种。一个外语系毕业的学生,甚至一个有海外生活经验的留学生,可以做大型会议的同传,却未必能胜任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要求一个人既精通外语,又有良好的中文功底,还要对外国的人文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曾翻译《杜拉斯文集》等名著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均认为,翻译最重要的就是忠实于原著,而这种忠实在吃透原著精神内涵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许均在翻译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时,为了准确地翻译原文中提到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的那段文字,还专门阅读了解释巴门尼德学说的书籍。

  除了扎实的双语功底和深厚的学养之外,翻译还要求译者有"灵气"。翻译是一种艺术、一种创作,而艺术创作总是需要灵性的。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一个优秀翻译家的必备素质。

  一方面是低廉的薪酬,另一方面是超高的要求,无怪乎如今优秀的译者寥若晨星。

  那么,出版社为什么只给翻译者那么低的稿酬?

  出版"新名著主义丛书"的万语文化公司总经理金浩先生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出版一本译著,需付的版权费基本上在1000-2000美元之间,也就是1 万元人民币左右;加上翻译费1万多元人民币;书的封面设计、装帧和印刷费12万元人民币。假定这本书的售价是20元人民币,印数是1万册,那么版权、翻译和印费的成本将占到总收入的40%。必须一提的是,现在的出版市场并不景气,许多书店要求的图书进价是书价的56折,而网上书店更是低到4折。在这种情况下,一本译著的毛利相当有限,只有销量在七八千册以上才有可能赢利。但现实是,除了少量的畅销小说和经管类图书,绝少有一本当代外国作品能卖到万册以上。金浩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出这套"新名著主义丛书",总共亏了200多万元人民币。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出版社自然不会给译者更多的稿费,更不会像西方出版社那样,给予译者一定的版税。出版社将原因归咎于现在的人们不爱读书,尤其不爱阅读深刻的文学作品上。这话也许没错。但问题在于,如此一来只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读者的热情不高,出版社在策划图书时不敢冒险,开出的翻译稿酬无法吸引到高质量的译者,翻译出的作品质量低下,读者就越来越不爱读翻译作品了。

  这样的循环进行到一个程度,造成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情况。一些爱书人感叹于现在翻译质量的下降,而众多不知情的读者直接把矛头对准了那些作品的原作者。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现在国外已经没什么好作家了,海外的东西,不值一读,不必阅读。

  这是真正的危险,是国内文化界必须正视的翻译危局。百年以来,中国大陆上曾经掀起过两次翻译热潮:第一次是上世纪2030年代,通过严复、梁启超、鲁迅等翻译大师的努力,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洪堡的大学观、罗素的哲学被介绍到了苦难深重的中国;第二次是1980年代,《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名著的开禁,让刚刚从文革中走出的中国人呼吸到了新鲜自由的空气,看到了一个个原先被屏蔽的世界。而现在,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但地区文化冲突愈演愈烈的今天,翻译的状况却让中国人很容易陷入新式的、自觉自愿的闭目塞听与故步自封中。

11/28/2007

Simplified Chinese

English Original (EO):  "Consumers" means the individuals that are the customers of the Stores, i.e., those who purchase or are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the Goods offered at the Stores (or through the Internet);

Chinese Translation 1 (CT1):"
消费者" 指构成任何门店顾客的个体,即购买或有意购买门店提供的(或通过网络购买)商品的人;

Chinese Translation 2 (CT2) "
消费者" 指门店顾客,即从或有意从门店(或通过网络)购买商品的人;

OE BANK PARTNER shall use the Customer Terms set out in Appendix X as the exclusive contractual basis for providing the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the Customers and shall obtain XX China's, prior written consent to all changes to such Customer Terms, and to all communications made to Customers generally relating to the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except where such changes and/or communications are mandatory by virtue of new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which case, BANK PARTNER shall provide prior written notice to XX China of such changes.


CT 1: 合作银行应将附录 X 中列明的顾客条款书作为向顾客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合同基础, 并且应获 XX 中国对于该等顾客条款书的所有修改以及对于向顾客 做出的所有与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通知的事先书面许可, 除非该等修改和/或通知是新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在此情况下,合作银行应就该等修改向××中国发出事先书面通知。

CT 2:
合作银行向顾客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合同基础是附录 X 所载顾客条款书。 合作银行应就修改顾客条款书以及与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关的所有致顾客通知,征得××中国的事先书面许可, 但修改和/或通知属新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除外,在此情况下,合作银行应就该等修改事先书面通知××中国。

11/25/2007

如何输入特殊符号和非常用汉字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需要输入特殊符号的情景,这些特殊符号中最为常见的有欧元符号、千分号、专利符号等等。这些符号在电脑字库里都是实际存在的,不需要用字母或者字符组合去拼凑(比如用中文句号设置上标加上大写字母c来表示摄氏度符号)。如何在word等电脑软件中正确输入呢?方法有几个:

一,插入法。在word中用"插入—特殊符号"的方法来插入。word2003以下的版本里是一个统表,需要慢慢找,而且字体很小,查找多有不便。word2003开始有了改进,word对特殊符号作了分类,分为"单位符号"、"数学符号"、"拼音"等六大类,方便了查询,效率也不错,但终究是需要查询的。因此,使用较高版本的office软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我推荐条件的尽量用office2003及以上的版本,至少也要用xp版本。officeXP相对office2000是个飞跃。

二,网络法。公司给定的office软件往往是既定的,往往还是比较老旧的,因为公司升级软件设计到大规模购买正版软件的成本问题。在我工作的律所里,至今用的仍然是office2000的版本。无论是word、excel还是powerpoint用起来都有诸多不便之处。对于这些用户来说,用循规蹈矩的"插入法"输入特殊符号就比较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在google里直接键入"输入,某某符号",然后搜索。很快就出来大量与某某符号输入有关的"技巧性文章"。不难想见的是,在这些文章里会包含谈及的符号,那么我们要做到就是直接复制粘贴。比如,键入" 输入,欧元符号",就很快找到如下搜索结果:

? 欧元符号的输入-阿里巴巴商人论坛
欧元符号的输入,按住"ALT"键,键入128,显示的即是 "€"
club.china.alibaba.com/forum/thread/view/99_22690575_.html - 87k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 加入笔记本

三,ALT+代码。如果经常要输入某一个符号,那么就需要一种效率更高等方法,用键盘快捷方式输入!这个方法几乎适用于任何程序输入窗口:按住ALT键,然后在小键盘上连续输入相应的数字,松开按键,就可以得到需要的符号了。因此,记住几个自己经常用到的特殊符号的代码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比如我在合同里经常需要输入[•],表示"待定"内容。这个小圆点的代码就是0149,我只要ALT+0149就可以迅速完成输入了。——当然如果这个待定标识
[•]都需要经常性输入的话,我们更可以用word定制宏来实现,并且给宏设置一个简洁的和既有快捷方式不冲突的快捷键,将ALT+149总共4次击键过程进一步简化为3次甚至2次击键,甚至只是一次鼠标按键(将宏设置为自定义命令,放到工具栏里头即可)。上面提到的欧元符号、 千分号、专利符号的代码分别是128、137和153。

如何获得这些代码值呢?以WORD2003为例,插入-->符号,在"来自"的下拉菜单中选择"ASCII十进制",然后移动光标,当光标停留在相关符号上时,下方"符号代码"中显示的数字就是和ALT配合的代码。

四,其他非汉字图形符号输入。同样在插入—>符号这个界面中,在"字体"的下拉菜单中选择不同的字体,便可以看到各类千奇百怪的图形来,尤其是windings系列字体其实就是图形符号库,慢慢挑选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就是。

五,其他非常用汉字输入。有些非常用汉字输入也会成为我们文本输入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困难。这主要是指繁体字和我们不知道读音的字(或者有些五笔都很难拆的字)。

繁体字输入有两个办法,最直接的是安装可以切换简繁体的输入法,比如google输入法就支持简体繁体之间的轻松转换。另外一个就是用word的简繁体转换按钮。需要注意的是,简繁体字之间的转换并非两个对应字的替换那么简单。简体和繁体之间绝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头发"的"
发"的繁体字是"髮"而不是"發","发展"的"发"的繁体才是""。因此,在利用word做好简繁转换之后,还是要做下校对的。

不知道读音的非常用汉字输入有点小麻烦。利用插入—>符号。字体选择"普通文本"即可,子集选择"汉字1",来自选择"简体中文GB(十六进制)",待选字体便是中文字库了,并且字库内容按偏旁部首归类排列,迅速下拉菜单,找到待输入字段偏旁之后慢慢寻找便是。

六,对于经常要输入的冷门字词符号而言,如果单位系统甚至禁止使用宏的话,不妨集中一次用前述各类方法输入完成,保存在一个word或txt文档里,需要的时候直接打开,复制粘贴就成。这就不是"输入方法",而是一个"旁门左道"了,但的确有效(效果和效率)。

其实,插入—符号的里头有好多有意思的内容,有兴趣有空闲的时候随便兜兜玩玩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1/23/2007

Fans, That Make the Difference

偶讲的不是举着荧光棒荧光牌疯狂追女子男和超女的粉丝。偶讲的是真正的FANS。

家 里电脑是05年年底前买的,至今将近两年,除了语音信号输入有问题(就是插上话筒不好使)之外,其他一切都正常。10月份的时候却频繁发生开机不久就突然 自动关机的现象。这种"自动关机"不是出现Windows关机屏幕然后系统注销再关闭的情形(这种多是中了黑客的招了),而是一下黑掉,全世界清净,和直 接拔电源是一个效果。

思来想去,我平时机器主要就是上网和处理文档,除了冲击波之外,从来没有遇见过其他恶性病毒木马。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相关文件都及时更新的,查杀之后也的确 没有发现系统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至于软件配置,也没有安装过很妖怪的东西,我现在很在乎机器的稳定性,不再像高中时候热衷软硬件频繁
" 升级"了。

如 此看来只有硬件方面的毛病了。想起来过去曾经有开机点不亮的情景。按下电源开关之后,听到风扇一转然后就歇菜。反复几次之后才听到风扇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 启动,机器才点亮。两者之间是不是有联系?我机器里风扇有两个,一个是电源风扇,还有一个是主板的CPU风扇。接电后,手放在电源风扇后,小扇子好着呢! 仔细听声音,用手感觉振动,发现应该是CPU风扇有工作态度问题。打开机箱,盯着CPU风扇,再尝试开机。果然,只要风扇能起来,机器就能起来。风扇起不 来,机器就起不来。问题应该就是这里,拆下风扇,轻轻点了下散热片,好家伙,烫就一个字!心里倒是一凉!如此折腾了半天,不会把CPU烧了吧!反复折腾不 会把硬盘搞出坏道了吧!虽说鼻子告诉我没有发生惨剧,也知道硬盘没有那么脆弱,哪怕有些坏道只要不在零磁道上问题也不是太大,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电话 求助后知道,现在的工艺先进了,CPU也有自动温控保护的,超过一定温度,人家根本就自动罢工,才不会豁出性命呢,硬盘也有自保设置。这才松口气。去电脑 市场淘来风扇一个,换上之后,再次尝试开机,一切OK!吸取教训,下了个CPUCool检测控制温度。尽管对软件控温并无多大把握,还是拿来用了,姑且当 作一帖安慰剂吧!总之,机器跑到现在将近两个月,再没有开机就给我黑脸看的情形。

为什么机器散热问题是在10月份出现,而不是在更热的7月、8月爆发呢?想了下有答案了。真正天热的时候,家里是开空调的。倒是,10月份,空调不用了,家里环境温度反而比暑期时更高。

一个赤膊风扇不起眼,价格不过10多块,但只要它不想干,再高身价的CPU、GPU、硬盘也就只能统统"一边凉快
"去~呵呵

“缘分”和“话痨”

WORD ONE

An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Word of the Day November 21

kismet

Pronounced: click here

Function: noun [noncount]

Meaning:

: a power that is believed to control what happens in the future : fate

Example:

<When we first met each other, we knew it must have been kismet (that brought us together).>

――"缘分"?

WORD TWO

Word of the Day for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deipnosophist \dyp-NOS-uh-fist\, noun:

Someone who is skilled in table talk.

At the age of six his future as a deipnosophist seemed certain. Guzzling filched apples he loved to prattle. Hogging the pie he invariably piped up and rattled on.

-- Ellis Sharp, "The Bloating of Nellcock"

Deipnosophist comes from the title of a work written by the Greek Athenaeus in about 228 AD, Deipnosophistai, in which a number of wise men sit at a dinner table and discus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t is derived from deipnon, "dinner" + sophistas, "a clever or wise man."

Dictionary.com Entry and Pronunciation for deipnosophist

――"饭泡粥"("话痨")?

11/22/2007

根宝回来了!

老猴子根宝回来了!明年主场要是设在虹口,我会考虑买套票,如果在崇明,我会考虑足球郊游。明年来几个申花队员充实到东亚,带一带,后年要是能够上中超。傻B朱骏啊,去你妈的蛋吧!

上海东亚冲甲主场成疑 八万人无望虹口成最佳选择
 
http://sports.online.sh.cn  2007-11-22 11:53:09  [来源]:上海热线
 
  上海热线:今天上午9点,上海东亚在昆明星耀体育场与安徽九方进行乙级联赛半决赛第二回合的比赛,在双方90分钟的争夺战中,徐根宝带领的子弟兵团凭借小将吕文君、朱峥嵘的两粒进球,2-1拿下安徽九方,从而以总比分3比2晋级决赛,率先获得中甲门票。此前,徐根宝曾经带领广州松日、上海浦东两支球队升入顶级联赛,而这次,算是他执教生涯中的第三次大冲击,徐根宝,用成绩向大家展示了他的能力。

  在东亚成功冲甲后,众多球迷在热线论坛上表示了祝贺,有球迷大呼:看来明年上海的足球重心可以转向东亚了!而球迷
也对明年上海东亚队的主场表示了极大关心。由于今年东亚队把主场放在崇明岛,虽然很多热心球迷非常想前往主场为根宝加油,无奈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只能作罢。

    在东亚成功冲甲后球迷理所当然的以为东亚将把主场放在东亚集团所属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但根据热线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明年东亚把主场放在八万人的可能性并不大。由于上海体育场明年将承担12场奥运会比赛任务,而奥组委会要求比赛场地为确保草坪质量,要提前半年封闭内场,因此这一规定基本上排除了东亚队将主场放在八万人的可能性。

  由于明年申花已经基本确定主场仍在源深,虹口足球场无疑成为球迷心目中东亚主场的第一选择,1995年根宝率领申花正是在这里捧起了甲A联赛的冠军,如果根宝能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率领球队冲击中超,无疑会让无数的上海球迷再次为根宝疯狂。但是虹口足球场的租金问题可能会成为东亚落户的一大障碍。那么闸北、还有金山可能会成为东亚队的另外两个选择,闸北处在市区,交通方便,而金山目前的专业足球场设施一流,不久前刚筹办了中超南北明星对抗赛,球迷基础雄厚。当然东亚队的最后一个选择就是仍把主场放在崇明岛,毕竟那里是他们的大本营。
[作者]:阿泰    

11/21/2007

卑微的纳税人

关于我个人兼职申请发票的曲折经历已经说了不止一次了,我不是祥林嫂,每次都是不同的体验哦!今天,普陀税务局又给我了新体验。

话说上回我通过税务咨询热线12366详细咨询了相关情况,得到的确切纳税方式如下:
首先,缴纳营业税,税率5.55%,应税额为发票金额全额(设为
X),应纳营业税额为 Y×5.55%。

其次,缴纳个人所得税。
1. 扣除营业税纳税额后部分为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额,即
X -X×5.55%=X×94.45,设为Y;
2. 800元以下的,免所得税,税额为0;
3. 800元以上,4000元以下的,对扣除800元之后部分纳税,税率20%,税额为
(Y-800)×20%;
4. 4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对扣除20%之后部分纳税,税率20%,税额为Y×(1-20%)×20%;
5.
2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对20000以上部分加成征收,成数为5成,税额为:20000 ×80%× 20%+(Y-20000)×80% ×20%× 1.5=3200+(Y-20000)×0.24;
6.
50000元以上,对20000以上部分加成征收,成数为5成,并对50000以上部分加成征收,成数为10成 ,税额为:3200+4800+(Y-50000)×80% ×20%× 2=8000+(Y-50000)× 0.32.

由于我在电话里对普陀区税务局的一些做法提出看法,12366工作人员将我的意见转到了普陀区税务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在电话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普陀税务就有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详细解释上述纳税方法,并和颜悦色地说"没关系,你来吧,没问题的"。

今天再度前往税务局,某党员同志提出,过去是扣除营业税纳税额的,现在不扣除了,也就是X*5.55%的部分,仍然归入应纳税额的一部分。这显然是重复征税了。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对方的回答是:有时候是会修改的,我们也不懂,上面的要求……

另外,每次去税务局,申请发票的发票成本费也要纳税人自己缴纳。获得发票之后,税务机关会要求复印件留底――他们会把刚刚从打印机上取下的发票,让纳税人 出门自己找复印社去复印,当然费用也是自理。难道这些公务成本不是由我们纳的税承担了么?这些费用凭什么还要单列出来让纳税人承担?

税款只有多纳,绝无少缴(工资收入代征代缴,没法逃),享受的服务却是那样的少,服务质量是那样的低劣。

明天,我又要投诉。
我不是刁民,刁的是我们的和谐政府部门。
我是一个卑微的纳税人,我不是"善类",只是再卑微,我也要发一发自己的声音。

发个牢骚

最近某客户业务扩展很快,因此有大 量的租赁合同需要翻译。每次都是根据他们提供的新的中文版本和原中文模板的比较,在英语模板上做更新。对于原来某已经不复存在的外所的当年的翻译质量我已 经忍了好久了,每次都忽视原稿,把自己这部分尽量做好。今天有点忍不住要发个牢骚,因为合同开篇就是这样的句子:

中文:乙方愿意承租租赁物业用于开设超市
英译:Party B is willing to lease the Premises for the opening of the hypermarkets.

1. “开店”的“开”就只用open? 这里的“开设”是“开店并且经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这含义非常清楚。
2. 租一个房子开好几个hypermarketS? 根据上下文显然是只开一个,而且这里是第一次提到,并非特指,用不定冠词就可以。
3. “用于”就只知道用“for”?

尽管这不是涉及中文修改的地方,我还是忍不住修改译文:
Party B is willing to lease the Premises to operate a hypermarket.

对于这家客户的稿件翻译,我每次都是要详细注明:我只是修改,根据原来的英语底稿修改。其他部分与我一概无关。

11/17/2007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一来觉得无聊,二来听说(Rumor had it that)这个东西"含金量"不错,比"高口"高,三来也是听说有这个东西对翻译公司申请"翻译章"有帮助,于是决定报名考一个翻译水平考试。了解下来只有二级和三级两类(最高级的一级似乎没有开考,原因不详),具体分口译和笔译。想了下,从目前实践情况和准备实际而言,还是来个二级笔译算了,口译以后考虑。

考试报名费不便宜,居然要500多。这也许是象征"含金量"吧。

我多少年来参加考试(尤其是英语考试)的风格就是几乎不关心考纲和教材这些东西。这次也不例外,直到考试前我也不知道具体考什么,题型内容要求一概不知,就知道得带上2B铅笔、橡皮和水笔――对付机读答题卡的标配,并无特别。另外还知道的是可以带汉英、英汉字典各一本――后来到了考场现场看到大家都把书包上交,并未留下字典,我几乎懵了。就磨蹭着看样吧,直到广播里说上午的考试的确不需要字典我才放心地把字典也交到讲台上去。晕。

考卷发下来总算知道上午是考"综合能力",即词汇、语法、改错、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除了完形填空是自己填,其他一概选择题。题目做了才知道,这个东西打死也就是六级到大一下学期泛读的难度。心里有点后悔……但是,既来之,则安之。40分钟搞定走人。出考场门发现正好是17路车站,周末的车厢和路面都空,索性就去办公室晒太阳睡觉……

下午考的是"笔译实务",扫了一下题目,上当感觉更加强烈。无论与考试本身宣传的重实践相比也好,还是与"实务"的名称相比也好,这考题的确名不副实。难度、长度和要求强度怎么也无法和大三翻译课上那些篇目相比。好在,纸张不错,至少跟我的水笔挺配的。写字字不化,但是还可以托托笔锋,楷书草书都可以。那么,英译中就当练硬笔书法吧!做到汉译英的时候,偶有点耐不住了,不是耐心不好,而实在是得了自然的召唤(call of nature),赶紧涂抹完毕,交卷走人。

小结一,这考试性价比不高――500多的考试费啊!定位有问题,给学生吧价格显然太贵,给业者吧,这内容有些不着边。小结二,这考试不必大费周章,带大部头字典。可怜我是背着英汉大词典第二版去的!!小结三,吃饱了撑的有空有闲无聊的,玩玩也可以!

后:回家后随便翻翻了买了一年没有动过的教材,发现其中有关"法律翻译"的诸多论述和处理有诸多错误和不当。看得出这只是法律翻译实践很少的英语老师(抑或是硕士低年级学生?)们炮制的"法律翻译"章节,当不得真!

这里胡乱涂涂,也算考过了。

“正本”和“副本”的翻译

我曾经在blog中谈过这个问题。今天(确切地说是昨天)在工作中再次遇到,突发灵感,有了新思路。注意,这里提的“正本”和“副本”并非“原件”和“复印件”的关系那么简单。

先看营业执照上的两句话: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和合法经营的凭证。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分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营业执照正本应放在企业法人住所醒目的位置。企业法人可根据业务需要,向登记机关申请领取若干副本。

再看看营业执照的正本和副本的图片(点击可看大图):

正本: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本

副本: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营业执照的正本和副本都是原件。

去年9月份曾经连续写过两篇关于“副本译名”的文章,主要内容摘抄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1982年版)解释如下:

副本:(1)著作原稿以外的誊录本。(2)文件正本以外的其他本。 (第342页)

复本:同一种书刊收藏不止一部时,第一部之外的称为复本。(第343页)

据此,“副本”其实是指“正本以外的其他本”,也就是与“正本”相对,即是“复印件”之类。而“复本”指的其实都是“正本”。

营业执照的“副本”其实也是“正本”,现在的用法,大约用的是“副”的“相对于‘主’”的含义(《现汉》第342页)。

问题就来了:


  1. 营业执照“正本”和“副本”如何英译?用original和counterpart/copy/duplicate看来都不恰当,因为这些搭配指的都是“正”与“副”的对称;

  2. 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如何用英语正确表达?duplicate本没有问题。只是,再究一步,“营业执照正本复印件”和“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如何表达?用“the duplicate of the original B.L. (or. the duplicate of the B.L.)”和“the duplicate of the duplicate (copy) of the B.L.”都不正确。

“元照”实质上是把汉语的“副本”和“复本”混同了,但从“其余的文本”可见,它说的counterpart还是直原件的“孪生兄弟”。至于后面的解释,更是在英语中把counterpart、duplicate和copy等同了。


《Black's Law Dictionary》(7th ed, 1999)第354页:

counterpart 1. in conveyancing, a corresponding part of an instrument <the other half of the indenture> -- the counterpart -- could not be found>. 2. One of two or more copies or duplicates of a legal instrument <this lease may be executed in any number of counterparts, each of which is considered an original;.


"Formerly 'part' was used as the opposite of 'counterpart,' in respect to convenants executed in duplicate, but now each copy is called a 'counterpart,'" 2 Stewart Rapalje & Robert L. Lawerance, 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and English Law 927 (1883).

这里,义项2的说法与《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的解释完全一致,在“几份相同文件”的含义上,duplicate,copy和counterpart可以是同义词(根据 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and English Law的说法,part也是同义词,因为它本来还就是counterpart的“祖宗”)。义项1的说法看来是与“营业执照”的“副本”能够契合了,即表达“某法律文书的一部分”,如果把营业执照的正副本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副本”的确就是其中的一部分。(correction appended, 17 Jan 2009) 就此,可以宣布counterpart解了“副本英译之困”。【M】

尽管当初曾庆幸“解了‘副本’英译之困”,但是最近在工作中发现,处理成counterpart却实实在在地会引起歧义。简单说,并不能真实有效地传达“营业执照副本”的“副本”的含义!

昨天突发灵感,从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翻译中得到启发。请看批准证书(点击可看大图):

Certificate of Approval

这里头的“批准号”翻译,一般都是用拼音处理的。

同样地,我们何不索性用拼音处理“正本”和“副本”?就用Zheng Ben和Fu Ben。一目了然!

11/12/2007

原文的奴仆

某超市的租赁合同一直很多。在历史上,他们找人翻译好了英语模版。每当中文合同有更改的时候,就根据中文合同来修改英语翻译。现在的中译英就是我在原来的英语模板上修改。

这个英语模板堪称"忠实于原文"的典范,原译者恨不能让英语的结构完全跟着中文原文来,似乎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法律翻译对准确性的"最高要求"。于是,诸如此类的处理比比皆是:

汉语原文:"本条的规定不适用"
英语翻译:the stipulations of this Article shall not be appl
icable.

汉语原文本不够简练,用"本条规定不适用"即可,当然"本条不(予)适用"则更好。我一直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合同中的"某条的规定"就用"某条"就好了。"根据某条的规定"和"根据某条"毫无差别。当然,在某些语境下,为了行文(纯粹为了行文的考量),加上"的规定"也可能是必要的。

英语翻译显然是对汉语原文"死忠"。the stipulations of this Article大可简为this Article。

至于"不适用",此处的"shall not be applicable"光追求了形式上的"对等",却忘记了惯用法的"正确"。第一,这个shall就有"滥用"之嫌,句子主语是物,此处也不表示义务,何苦用shall?其次,shall表将来的用法也不恰当,法律文本和新闻本的一个共通点便是:现在时态"为王",这倒是体现客观、公平(公正)与强调"适时"的特点。第二,即便要用shall,事实上很多律师和翻译也是在法律文件中一shall到底的死忠派,用
shall not apply足矣,费什么劳什子的be applicable.

我的版本:This Article does not apply.
妥协版本:This Article shall not apply.

无论何种领域的翻译活动,对原文应当忠实从来不是争议话题,只是毕竟是两种语言(否则也不需要翻译了),从风格到形式都有可能诸多不同,完全依照原文的形式(甚至具体到语序、词序)处理,而忽略(有时是无视)译入语读者(其实是真正的客户)的理解和需要,实在是"愚忠",而绝不是对原文的真正忠实――原作者要传达的意思要么被你扭曲了,要么被你处理得让读者难以理解了,这不是原文目标背道而驰么?

陆老文章中提到《中国翻译》(其实《上海翻译》也是)等期刊极其偏重理论,言必及尤金、奈达,却少关注"实战"。凡是这些纯理论文章,我基本都是一目十行掠过的,实在看不懂,也兴趣了了。就我实战经验和个性来谈,不能做原文的奴仆,无论以何种名义。[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