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揭晓谜底,What's Gone Wrong里那篇译文的最明显的毛病在于通篇不厌其烦地重复“我们”。
英语重形式,汉语重意义,英语结构相对严谨,汉语结构相对松散,英译汉的时候要注意调整,不能仅仅在形式上与英语贴合,否则就可能出现意思可能不错,但读起来不像中国话的汉语译文——好像老外在说话——所谓翻译腔。
翻译腔不是凶神恶煞,有些时候还就是要有点翻译腔才有味道,比如译制片,比如外国小说、外国话剧。想象下《成长的烦恼》、《茜茜公主》、《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Mike、茜茜公主和大侦探波罗操一口流利京片子或者动不动“干哈玩意儿”的情景吧。但是,在实用文体尤其是日常公文里,翻译腔并非好事一桩,因为这些公文不需要洋腔洋调,需要的是准确、简洁地传递意思,洋泾浜中文就与准确、简洁的目的背道而驰,因为表达不符合中文习惯,还容易造成令人误解或者困惑的情况。
好在,那篇译文里翻来覆去重复“我们”的状况还不至于严重到影响表达,但至少也体现了一方的文字素养,代表者本方的形象。在我看来,律所、新闻单位出来的文字就该准确、规范、在此基础上考虑文字优美。律师出的意见书文法不通固然不行,难道文字拖沓,行文好比特奥选手就可以?新闻单位出的稿子事实错误当然不可以,难道文字丑陋词不达意、无视文法规范就能接受?
就那篇译文而言,很多地方的“我们”是不必要的。大家可以试着去掉“我们”来试着朗读几遍看看——朗读很重要,我觉得无论什么文字落实到纸面之后都要朗读,读几遍之后就会发现当初行文中的不足,无论是表意方面的缺憾,还是可读性方面的考虑不周都能在朗读中一一暴露。
翻译,其实是个挺麻烦的活。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1 条评论:
中文和英文的表达习惯太不一样了。中文里面"我们"来"我们"去了半天,换到英文里一个we都不出现,翻译自己心里清楚译文有多地道,只是客户会不会犯嘀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