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8/2007

谁的胜利

前天在离我家1公里左右的地方发生了一起劫持人质的案件,经过7个小时左右的对峙,事件以警察击毙嫌疑人、小女孩被解救告终。新闻媒体少有的第一时间报道让我意外但有一丝惊喜,毕竟我们的媒体在时效性上有进步了,但是事情发展到今天却让我很不舒服。

首先,警察的素质。为了一个手持菜刀的小混混,出动警车将近20辆,僵持7个小时,结果还是以狙击手出马解决问题。过程中,还有一辆警车居然当场抛锚被拖 车拖走。我不知道政府有没有谈判专家,但是从新闻报道中得知一个细节,即嫌疑人向警察提出要吃汉堡、要喝可乐。对此,警方予以一一满足。我不解的是,警察 在这样与嫌疑人绝佳的互动中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下个猛药是不是比爆头更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毕竟嫌疑人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诉求,也被证实不是神经病, 只是一个混混,一个可能因什么事情受了刺激而一时冲动的混混。罪不至死。

其次,媒体报道的角度和内容。这几天各大本地报章及其网站纷纷设立专题对事件展开跟踪报道。强调了这样两点:

第一,犯罪嫌疑人有前科。今天的《新闻晨报》:
"经查,犯罪嫌疑人童建生,男,45岁,无业,未婚,父母双亡,户籍地在本市普陀区雪松路。经警方调查,童建生前科劣迹众多,曾于2005年6月因故意放火罪被普陀法院判刑1年,还先后多次因非法倒卖车船票、倒卖电影票、赌博、盗窃等行为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警方调查中还发现,童建生性格孤僻、暴力,但未发现有精神病的情况。"再据今早上海电台990早新闻的报道,童上门放火是因为和居委会干部吵架,据法院判决来看,情节和后果并不严重。至于倒卖各类票,我想有点常识的中国人都不难猜到这些处罚一定都是90年代之前的事情了。说白了,就是一黄牛。再看赌博、盗窃之类,也不过是"公 安机关依法处理"。这个人受过的刑事处分就是1年有期徒刑,其他的都是行政处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混混,一个地痞,一个小流氓至多。小混混混到中年混不 下去了,有了今天的事情。请问英明神武的警察叔叔:你们那么多人围了那么半天,对一个中年混混就只有狙击一条路么?

平时政府及其媒体一直教育大家,要善待“刑满释放人员”,不要用歧视的眼光看待对方。可是,这 次却反复强调嫌疑人的“前科”,暗示(其实和明说无疑)其如此疯狂行为正是与其累累前科一脉相承。我不知道其他曾经有过案底如今踏实或不踏实地过着生活的 一些人在这样的媒体报道之下,会作何感想。这是一些媒体素质恶劣的表现。

第二、警方如何英勇,领导有方。是否如此?我看上海(或者至少普陀)警方是远远配不上这样的褒奖的,大致理由上文已经讲了。

让我不舒服的第三点是媒体的态度。下面这段与前文引文一样,也来自今天的《新闻晨报》的题为《
肯德基劫持案狙击手讲述"一枪毙歹徒"》的报道:

记者辗转找到他曾居住的铜川路真光新村。不少老邻居称,童建生平时沉默寡 言,行为有些反常,经常扰乱小区的正常生活秩序。一名居民告诉记者,童建生当时住在一楼,与二楼邻居矛盾很大,经常拿东西扔人家玻璃窗,吓得这户人家搬走 了。童建生卖掉真光新村的房子后,去年搬到了桃浦的雪松苑。期间,他曾在一年内将雪松苑的房屋三次出租,分别租给人家办棋牌室、养狗、作为仓库。雪松苑第 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将房屋出租后,童建生居无定所,经常在浴室过夜。因经常偷东西,多次被公安机关处理

我看到的依旧是一个混混,一个生活在我们社会底层的混混。毫无疑问,混混要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行为负责。只是我想请问:谁对产生这样混混的环境负责?
三级政府四级管理,三个代表四个率先——谁,对生活困苦的童给与过关心和问候?

至今
媒体都一直是近乎以情节低劣的警匪片的模式在向受众传递与这个事件有 关信息,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向"劣迹斑斑"的犯罪嫌疑人。复旦BBS的新闻讨论上也充斥着麻木不仁的指责和幸灾乐祸。一些习惯让"喉舌"为他们预设思考轨 迹的人总是提一个论点"如果是你女儿在歹徒手里,你会怎么想?"是啊,多么"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我再想问:如果被狙击的是你们的混混大哥、混混叔 叔、甚至混混爸爸,你怎么想?

我们的社会氛围常常是这样的,你不说话我不说话,大家都不说话,这个叫"低调"。你看热闹我看热闹,大家一起看热闹,这个叫
"随和"。你来扔石头我也来扔石头,大家一起来扔石头,这个叫"同仇敌忾"。面对穷凶极恶的小偷,大家往往选择"低调" 和"随和"。 面对领导定性的坏分子,大家往往选择"同仇敌忾"。什么时候选择什么策略,取决于到底谁更强势。君不见公交上老人、孩子、学生不但没有座位,稍有行动不便 影响旁人就难免遭到冷眼甚至斥责,遇上偷盗不成就来明抢的三只手,车厢里却是死一般的寂静或者待其扬长而去七嘴八舌地感概"这个社会搞不好了""我们也不敢提醒你呀,天天要开/乘这个车的。"

这次,媒体找到了靶子。一个他们认为可以让所有人"同仇敌忾"的靶子。
事情一下子变得很简单——只要树立一个有前科的犯罪分子作为事实上和心理上的靶子,你我都来做狙击手,瞄准,击倒,大家就可欢呼胜利了!真的有人胜利了吗?谁的胜利? 小马丁说:这个事件里的施害者和受害者都是底层劳动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该收场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