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2007

巴西是冠军!

尽管本届女足世界杯在中国举办,并且上海(而且还是虹口)是比赛开幕式、一个小组赛乃至决赛的赛场,我仍然对比赛兴趣一般。一来是时间不方便。现在要上班,回到家比赛也往往踢得差不多了,反而不如半夜里看来得方便。二来是对媒体热捧中国队(当然本地媒体必须这样做)感到头大。中国的足球水平就是这样,还能指望男足需要跟缅甸肉搏,女足却能大胜而归?

但是,只要是足球比赛,无论男足还是女足,对于巴西队我总是关注的、总是支持的!足球是巴西人的兴奋剂,是巴西人从骨髓里热爱的游戏――我都不认为乒乓是中国人从骨髓里热爱的游戏,因为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要寻找纯粹的体育比赛是奢望。哪怕看中国的乒乓、跳水之类"拳头项目",满脸的紧张,肩负的是由领导们代表着的亿万人民的嘱托、期望和培养,肩负的是和谐社会的前景,肩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允许我偶尔在汉语中夹一句洋泾浜英语:欧!卖糕的!

来看巴西人踢球吧,那才是享受。
来看看巴西女人如何屠杀美国壮妞的吧:http://www.youtube.com/watch?v=N3UOjoOe80I

保密条款一例

原文:

6.3 Us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Each Each party shall:

6.3.1 keep th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confidential, and adopt and maintain preventive and security measures, as required or suggested by any Applicable Laws and no less than the measures adopted by it for protecting its most important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and trade secrets, to keep th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confidential;

6.3.2 not disclose th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to any person other than with the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other party or in accordance with Clauses 6.2 (Excluded Information) and 6.3 (Use of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6.3.3 not use th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for any purpose other than the exercise of its rights under, and the performance of its obligations under, the Transaction documents; and

6.3.4 make every effor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requiring employees to sign 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s, to prevent the unauthorised use or disclosure of the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译文版本1:

6.3 保密信息的使用

每一方应:

6.3.1 对保密信息予以保密,并且按任何适用法律的要求或建议采取并维持保护性和安全性的措施以便对保密信息予以保密,且该等措施不应逊于其为保护其自身的最重要的保密信息和商业秘密而采取的措施;

6.3.2 不得向任何人士披露保密信息,除非经另一方事先书面同意或依照第6.2款(除外信息)或6.3(保密信息的使用)的规定披露;

6.3.3 不得将保密信息用于行使其在交易文件项下的权利及履行其在交易文件项下义务之外的任何其他目的;以及

6.3.4 尽力阻止对保密信息的任何未经授权的使用或披露,包括但不限于要求雇员签署保密协议

译文版本2:

6.3 使用保密信息

每一方均应:

6.3.1 将保密信息保密,并采用和保持任何适用法律要求或规定的防范和安全措施,以及力度不亚于其保护自身最重要保密信息和商业机密的方式,对保密信息保密;

6.3.2 不得向任何人披露保密信息,但获得其他方事先书面许可的或根据第6.2款(除外信息)和第6.3款(使用保密信息)披露的除外;

6.3.3 不得为行使或履行其在交易文件项下权利或义务之外的目的使用保密信息;及

6.3.4 尽其所有努力(包括但不限于要求雇员签署保密协议)防止保密信息遭未授权使用或披露。

从准确性和可读性两个方面评判,大家觉得哪个版本更好?[M]

9/26/2007

To err is human

钱文忠老师的《玄奘西游记》是我很喜欢的节目,语言天才我都欣赏。 刚刚听他讲故事,发现他也读了一个别字,"跬步"的"跬"读成了"Gui"。

语出《荀子•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高中背诵篇目,这是我最喜欢的几篇之一(另外几篇包括《孔雀东南飞》和《祭妹文》),一直记诵至今。人无完人,俺只是借机重读经典,绝非挑钱老师的刺。

9/25/2007

白发先生陆谷孙

转自南方人物周刊

  -李晓婷

  在复旦二教的走廊里,65岁的陆谷孙先生背着手,微笑地望向窗外说,我还是没有话语权啊,都被剥夺了。声如洪钟,花白头发飘扬着。

  一生研究莎士比亚成痴,2006年将要出版的《莎士比亚史讲》是多年心血的集成。

  他主持编写的《英汉大辞典》,被董桥形容为"不可一日无此君",英美的词典专家评论这是"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之一"、"具有超世纪的生命力"。

  当年,他父亲陆达成和董浩云一道在航运公司里打拼,因为割舍不下对故土的眷恋,从香港上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做了许多年的法语翻译。在洋行工作,和外国人打交道,却爱穿唐衫,习性上完全是个旧式的传统中国文人。

  和父亲相似,陆谷孙也是这样的一束矛盾。自小学过俄文、法语,从大学开始,就没有离开过复旦英语系。

   操一口中庸的英语腔调,既不像伦敦口音,也不是美国音调,而是无意中在英美两个世界两头讨喜的"超越大西洋"的英语。中西学养都同样深厚,固守传统道德 和个人原则,恋家,固执,铁齿。学院送去美国的公派留学生逾期不返,对方学校又不放人,陆先生就主动写了信去跟校长理论,坚持要对簿公堂。对方来访的时 候,他也固执地拒不相见。"最让我生气的是,原则被破坏了。人要做得刚正。"

  妻子和女儿10年前相继拿到了美国绿卡,已经离不开美国 的主流生活,陆先生自己却坚决不愿申请,去美国、英国不下10次,每次出去都不可遏止地想家。"一到秋天,秋虫叫起来了,就想到小时候在余姚斗蟋蟀的情 景。" 他因此一个人生活着。无论冬夏,风雨无阻,黄昏时分穿行复旦校园是他每天恒定的行程,几乎成了一种仪式。

  《新英汉辞典》受到纽约时报高度关注

  人物周刊:您学习外语的方法是受父亲的影响?

  陆谷孙:我想是。我强调得多一点的就是模仿,学外国人的腔调。

  人物周刊:我们这个年代比较容易,但您读书的时候正赶上"文革",去哪里模仿?

   陆谷孙:有两个"专家"每个礼拜来讲一次,两个都是左倾人物,一个是《白求恩大夫》电影里头演白求恩的,还有赵丹的《林则徐》里面演外国奸商的那个人, 他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脚部受伤,是个左派,亲共的。我比别人强一点的是,不知疲倦地,就算是废话也跟着念。全是废话啊。突破比较大的是我在研究生教试点班 的时候,要听一个材料――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个讲话,录音效果差得不得了,我就把每个词都听出来,然后再一句一句给学生去听。

   我们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是五年制嘛,高校教育秩序恢复,有一个文件下来,念书的时间就有保证了。我开始如饥似渴。到了暑假,人家都回家了,7个人的房间 突然变成我一个人的自由王国了。那个暑假看书不分昼夜,把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部看掉,还有福尔摩斯,然后兴趣慢慢转到历史,转到新闻。

  人物周刊:那些书从哪里找到的呢?

   陆谷孙:图书馆。那时候上海有一个"四人帮"的写作组,写作组里有两个人是我的同行,他们需要翻东西给"四人帮"看,比如美国中央情报局换人了,他马上 就要知道这个人的经历,因此他们需要这样一个翻译,知道我英文比较好,就叫我做,没有报酬的。这对我提高英语水平帮助极大,因为我会碰到各种体裁和题材。

  人物周刊:都是上面指派下来的?

  陆谷孙:指派给我的。我的要求是,我给你翻可以,但有个条件,你得让我看那本书。"文革"当中我的业务没有中断。

  人物周刊:后来编辞典的时候,有机会看到更多原版书吗?

  陆谷孙:没有这么多了。但我在看他们的书的时候,摘录了很多很多东西,再把这些东西"走私"进《新英汉辞典》,所以《新英汉辞典》里有很多新词是我放进去的。

  人物周刊:他们叫你编词典,又不给你任何材料,怎么编呢?

  陆谷孙 :当年他们要你编辞典就是"急工农兵所急,想工农兵所想",编出一个"赤脚医生"、"针灸疗法"之类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按照他们这样的设计去编的话就完蛋了,就是因为我们"走私",曲线救书,这本书才能卖到1000万册。

  人物周刊:现在还在卖吗?

   陆谷孙:现在是新的版本了,经过了大的修订。第一版还有什么"坚决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1975年出的。好在很多新的东西也进去了,比如 streaking,裸跑,美国校园里盛行的裸跑,那时候刚刚开始,watergate也进来了,水门事件有关的词汇也收了好多。所以我们这个词典一出 版,纽约时报就发表评论说:它是中国的政策声明。因为我们反对刘少奇,还有"赤脚医生"这样的词条。与此同时,他们觉得在中国有一批人,就像美国的中国通 一样,在注视着美国。

  "裴多菲俱乐部"

  人物周刊:编《新英汉辞典》之前您在做什么?

  陆谷孙:"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是"保守派",然后是"逍遥派",1970年"一打三反"时被揪出来。那时候专门抓集团,他们认为我们外文系很要好的几个人是一个小集团,是"裴多菲俱乐部",就把我们隔离起来。

  人物周刊:你们在一起谈些什么呢?

   陆谷孙:都是外文系的同事。我们在"文革"前就志趣相投,经常来往的,我那时是研究生。大家在一起无非谈读书,交流写作心得,打打桥牌,唱唱歌,唱的都 是苏军红旗歌舞团的那些歌曲,也有英文歌。也谈论一些传记,比如斯特雷奇的《维多利亚女王》、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斯通的《梵高传》, 还有通俗小说。

  我们都喜欢西方的著作,喜欢写美文,唯美主义的。我们写英文散文,写好以后相互看,相互"吹捧"。现在看来有点无病呻 吟的味道,比如专门写日落啊什么的,主要是看自己的英文表达怎么样。那是1970年,几个人走得近一点,就说你们是裴多菲俱乐部,感觉我们好像是结社一 样,实际上没有结社。

  人物周刊 :那时还是比较逍遥的吧?

  陆谷孙:绝对是逍遥的阶段。我有一个朋友,不知道什么关系就找到了一个抄书的集中站,他拿了很多的英文小说回家,我们就向他借阅这些抄家抄来的书。那时正是大串联,他们家的小孩都从西安啊、杭州啊到他家里来,晚上就缠着我讲故事,我就看一本讲一本,这成了放毒了。

  人物周刊:您被隔离,导火索就是因为这个"裴多菲俱乐部"的标签?

  陆谷孙:是。我女儿满月那天,我在家里已经支起了圆台面,要请客吃饭了,然后就来了两个红卫兵,叫我卷起铺盖,带上粮票,把我押到学校来了。

  人物周刊:之前有什么预兆吗?

  陆谷孙:有的。这之前一两个月,每天在学校里进进出出,没有人跟你说话,你就像带菌的,像现在的SARS病人一样。

  人物周刊:隔离后是什么样的生活?

  陆谷孙:成天写交代,兼做杂活。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革命师生游行庆祝,问题人物只能搬搬锣鼓家什,没资格参与的。

  人物周刊:持续了多久时间?

  陆谷孙:这时"文革"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我被关了5个星期,后来不了了之,也没有最后定性说你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这个办法很厉害,就把你挂着。

  不要轻易评论莎士比亚

  人物周刊:英国人泰瑞・伊格尔顿在文学史论著《理论之后》里将莎士比亚抬到了文学和思想上无以复加的至高地位。您怎么看?

  陆谷孙:伊格尔顿是所谓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我想从文明史的全貌来说,莎士比亚比但丁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有人说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两个典型人物当推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马克思也专门提到过人物描写中的"莎士比亚化"问题。

  人物周刊:您为什么会那么热爱莎士比亚?

  陆谷孙:实际上好多东西我都是受了他的熏陶,他也培育了我的孤傲的精神。

  人物周刊:第一次接触到莎士比亚是什么时候?

  陆谷孙:大四的时候,林同济教我们精读,引莎士比亚的独白,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读懂,他就逐字解释。他跟我们讲这个字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背景如何,讲得非常地道。然后再讲音韵、节奏。他讲一段我就背一段,我现在还能背好多好多。

  人物周刊:当时立马就能背下来吗?

   陆谷孙:怎么可能?要背上几十次才能够,很难的。那时候还停留在语言美上。读研究生以后,修了英国戏剧这门课,也是他开的。他讲了莎士比亚的一个戏,还 讲了当时没什么人注意的很偏僻的一部戏剧,叫《科里奥拉努斯》(Coriolanus)。科里奥拉努斯是一个孤独的英雄,被罗马群众所唾弃,因为他太骄傲 了,然后他就投向罗马的敌人,带着敌军来征服罗马。正要打罗马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妻子出城去向他求情,这样他就屈服在亲情里头,最后为敌方所杀。罗马人开 始要把他从岩石上面扔下去,作叛徒处理。实际上他是一个功勋卓著的将军,像彭德怀一样,所以林选这个剧本是有深意的,彭德怀在里头了,林同济自己也在里头 了。林同济一家子全在美国,他一个人守在上海,伺候他的寡母,他也离不开中国。他到美国去以前,胡耀邦接见他,说林先生这次你还回来吗。他说当然回来,中 国还穷,民智还没有开放,我还要回来。

  人物周刊: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怎么样?

  陆谷孙:朱生豪翻得是满好的。《威尼斯商人》中即使是一张便条,译得也颇有中国尺牍文学之风,非常到位,一点意义也没有遗漏。

  人物周刊:莎剧的演出一定要严格遵循经典的文本吗?

   陆谷孙:一定要的。我从来不看京剧的《王子复仇记》、昆曲的《血手记》,据说到英国去受到极大的好评。我知道到英国去是可能受到好评,就是这种"母国情 结"起作用了,本土文化的优越感起作用了。《麦克白》里面本来是3个巫婆在唱歌,给麦克白算命,说你要成为苏格兰之王,我们昆曲里面就变成3个跳矮脚舞的 丑角了。他们看了当然很高兴,因为总要有点新花样嘛,白人巫婆变成了黑人巫婆,变成了亚裔巫婆,这样才能显示莎士比亚的全球性嘛。

  人物周刊:您也说过要打破单一文本的专制性,这两者其实是不冲突的吧?

   陆谷孙 :不冲突。个性很强的文化――像我们的昆曲个性多强,莎士比亚戏剧的个性多强,这些个性很强的文化之间,是不能胡乱移植的,尽管我同意,我主张,我欢迎参 差多态。莎士比亚是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那时候人们考虑的是,为什么伟人总是有悲剧,他要研究为什么有"downfall of the great man",伟人的倒台,老是在考虑这些东西。可是我们的昆曲不是这样的。我的好朋友胡为民过去是青年话剧团的导演,他不听我的劝,就去上海越剧院排那个 《第十二夜》,硬要我去看。我一看,我说你这根本不是莎士比亚。这个里面有一个薇奥拉,跑到公爵那里打工去了,女扮男装,然后爱上了公爵,然后就暗示他她 是女儿身,希望赢得他的爱。公爵爱上了另外一个冷美人,冷美人刚刚死了哥哥,发誓7年不见男人面,根本不理睬公爵。可是胡为民这部戏把这一段演成梁祝里面 的十八相送了,这就完全不一样了。

  人物周刊:您自己研究莎士比亚的立场有一个变化吗?

  陆谷孙:我的立场是以文本为主。你不要轻易地就来评论莎士比亚,你不要轻易地写论文,你先给我把整个文本读懂了。

  人物周刊:现在还能背莎士比亚吗?

  陆谷孙:哦……不行了。小部分的独白和小部分的章节,自己感觉特别好的,像哈姆雷特开头的那一段,在城堡上的那一段,还可以。

  强烈反对高校评审制度

  人物周刊:可不可以说您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

  陆谷孙:我想可以这样讲。我绝对不是一个新左派。

  人物周刊 :您对当下哪些事情不满意?

   陆谷孙:我有时候想写一篇文章,强烈反对高校的评审制度,所谓的教学质量评审啊,造假成风。我们已经通过初查了,他们说还是最老的那个陆某改得最好,居 然叫我改以前改过的考卷,本来我是用铅笔改的,系里面后来叫我把试卷上铅笔改的用红笔描一描,以备检查。我陆字倒过来写也不会做这个事。今天接到某大学我 一个学生的电话,他那儿的情形也是这样,初审的时候说你们这个地方危险,通得过通不过难说,现在他们通过了,而且良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校董跑到北京 请评审吃了顿饭。除了吃饭肯定还有其他动作。他们造假造到什么程度?比如说你,他们给你改成推迟两年出生,这样来调整他的教师结构。就这么篡改、造假!

  还有义务教育收费,严格地说,违反宪法。九年义务教育,不应该掏一分钱的,现在收钱收到什么程度!最近苏州、北京首先废除对义务教育 收费,成为大新闻了。本来宪法里就有的啊,你说这样的教育怎么办?这些交的钱到哪里去了?而且这些义务教育的地方有些人还进不去!校中办校,一校两制。我 们这里也一样,网院,你多出钱,进来。

  人物周刊:这些话在政协会议上提过吗?有什么反应吗?

  陆谷孙:没什么 反应。而且我还跟后面的人讲,能不能记录下来。他记录下来了,应该上简报了对吧?但到了简报就没有了,话语就中断了。我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很多。很多变 化我们已经看到了,像新天地这样的东西,你说算个什么东西?算资本主义的样板还是共产主义的样板?我觉得设计这个新天地的先生真是阴险啊,在那个地方,资 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合成一个怪胎。

  她小我6岁,是她追求我的

  人物周刊:您父亲在您成长的时候一直不在您身边,这对您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陆谷孙:肯定有影响的,比如说对孤独的爱好。小时候,在余姚,我总是一个人在院子里面,自己玩。我拿了一个木棒,在那儿舞枪弄棒的,演那些看过的故事里 的情节,被我姐姐骂啊。洗澡是他们监督我洗,刚刚洗完澡了,擦得满头都是痱子粉,很快又玩出一头汗。我喜欢一个人跑到江边,余姚的江边,看一片菜叶远远漂 过来,漂到我面前,我就在那儿看着,一直等到看不见了,就觉得它陪伴着我。

  人物周刊:上大学之后还是这样的个性,不怎么合群?

  陆谷孙:不一样了,6个人成天生活在一起,集体活动,不参加就是小资产阶级。但我就喜欢劳动之余一个人跑到田埂上,出神,然后背莎士比亚。

  人物周刊:现在一个人生活,从来也不觉得孤独吗?

  陆谷孙:没有。我觉得孤独可以分泌出灵感,可以催化你的灵感。

  人物周刊:孤独没给您带来痛苦吗?

   陆谷孙:没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能以后慢慢会有。比如身体不好了,等等等等。好在学生也多,总归有几个我比较得意的学生,邮件他们拿,医院里催药他 们去跑,还有一个阿姨。阿姨是我的好朋友,她叫我老太爷,有时候也叫我恶霸、地主。司机班的司机关系也很好。一条街的那个毛毛,本来是摆书摊的,我到他那 里买体育报,我喜欢体育嘛,他有时候叫我替他看书摊,我就去看书摊。我不愿做vip的,我有vip的朋友,也不去打搅他们。

  人物周刊:您是怎么跟夫人认识的?

  陆谷孙:师生关系。他们都过来学英文,我是那个班的老师。

  人物周刊:她比您小多少?

  陆谷孙 :小6岁。老实说是她追求我的,我不敢对学生这么做的。

  人物周刊:刚开始就公开了吗?

  陆谷孙:完全秘密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他们那个班就写我的大字报,我妻子是惟一一个不签名的。这个事情让我还觉得……不错。


--
Please consider the environment before printing my email

9/22/2007

Thousands of hyphens perish as English marches on

Fri Sep 21, 2007 10:57 AM ET

By Simon Rabinovitch

LONDON (Reuters) - About 16,000 words have succumbed to pressures of the Internet age and lost their hyphens in a new edition of 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Bumble-bee is now bumblebee, ice-cream is ice cream and pot-belly is pot belly.

And if you've got a problem, don't be such a crybaby (formerly cry-baby).

The hyphen has been squeezed as informal ways of communicating, honed in text messages and emails, spread on Web sites and seep into newspapers and books.

"People are not confident about using hyphens anymore, they're not really sure what they are for," said Angus Stevenson, editor of the Shorter OED, the sixth edition of which was published this week.

Another factor in the hyphen's demise is designers' distaste for its ungainly horizontal bulk between words.

"Printed writing is very much design-led these days in adverts and Web sites, and people feel that hyphens mess up the look of a nice bit of typography," he said. "The hyphen is seen as messy looking and old-fashioned."

The team that compiled the Shorter OED, a two-volume tome despite its name, only committed the grammatical amputations after exhaustive research.

"The whol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spelling of words in the dictionary is all based on our analysis of evidence of language, it's not just what we think looks better," Stevenson said.

Researchers examined a corpus of more than 2 billion words, consisting of full sentences that appeared in newspapers, books, Web sites and blogs from 2000 onwards.

For the most part, the dictionary dropped hyphens from compound nouns, which were unified in a single word (e.g. pigeonhole) or split into two (e.g. test tube).

But hyphens have not lost their place altogether. The Shorter OED editor commended their first-rate service rendered to English in the form of compound adjectives, much like the one in the middle of this sentence.

"There are places where a hyphen is necessary," Stevenson said. "Because you can certainly start to get real ambiguity."

Twenty-odd people came to the party, he said. Or was it twenty odd people?

Some of the 16,000 hyphenation changes in the 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ixth edition:

Formerly hyphenated words split in two:

fig leaf

hobby horse

ice cream

pin money

pot belly

test tube

water bed

Formerly hyphenated words unified in one:

bumblebee

chickpea

crybaby

leapfrog

logjam

lowlife

pigeonhole

touchline

waterborne

From oddly enough of Reuters.

9/19/2007

FCPA的译名

FCPA是the US Foreign Corrupt Practic Act的简写,那么它的中文译名是什么?

有人翻译成美国《 外国腐败行为法》,这是一种一字一字对应的译法,是否合理?分两步看,首先看google上的检索量,总共700多条检索结果(其中还包括了"反外国腐败行为法"的数量)。就本人个人经验来说,google上检索常用专业术语的检得词条数量在三位数的根本可以忽略不计。仅就这一点而言,作为译者就必须考虑自己即将使用的术语译名的合理性,并作进一步求证和检索。其次根据个人积累,这个法的名称应该是"反海外腐败法"或"海外反腐败法",是有关美国政府追究美国个人组织在美国境外的腐败行为(包括向外国政府行贿等等)。Google检索验证," 海外反腐败法 "检得数量为4930条," 反海外腐败法"则为10500条。尽管使用前者的网站不发新华社等大网站,后者不仅包含人民日报、新浪财经等同样大网站,还包括了一些专业网站(如lawlib)。因此,从检得数量和出处而言,我选择
" 反海外腐败法"

换一个角度,从词汇意义上看
"外国腐败行为法"的不合理。美国政府如何去直接找外国(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腐败行为?逻辑不通。(关于外国法规名称翻译中的特殊地方,稍后叙述)

总之,
"外国腐败行为法" 是一个类似金山词霸、金山快译式的译法。直接用这样一个明显不合理的术语说明这样几点(占其一或几点):一是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二是少一个在翻译中对专业术语进行检索验证的习惯(个人认为可以上升到" 职业道德"的高度)。退一步讲,即便用也要在括号里面加上英语原文,以免歧义。三是最糟糕的,就是习惯于金山快译式的字字对应的翻译方法,甚至奉为圭臬。

再聊几句关于外国法规名称翻译的相关话题。还是用FCPA为例,按照字面一一对应地理解,理解为"专门倡导外国腐 败行为的法律"。这成了笑话。英语法律法规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必须考虑法规的大致内容,而后取其义,不能简单地望文生义。比方说"Porn Law",这是什么法?"(提倡/管理)色情(的)法"?错,这是"扫黄法"。类似地再有"Fire facilities"是干吗用的?"放/引火设施",显然不对,是"消防设施"。因此,即便采用"海外腐败行为法"的用词,起码也要加上一个"反"字,方解其中味。

这是讲英译汉,再发散开去,法规汉译英的时候如何处理?"扫黄法"是不是要翻译成"Anti-porn Law"?"消防设施"是不是一概处理成 "Fire prevention facilities"就万事大吉了?未必!不是么?要模仿老外既有说法,大可省去ANTI,省去prevention。当然,搞定之后仍然不要忘记,用google查平行文本加以验证!

(注:所有检索数据均截至2007年9月19日)[M]

9/18/2007

谁不方便?

轻轨曹杨路车站最近在装修,施工方在一楼站厅里用挡板围了一大块,还在外面贴了张布告,上面斗大的字写着"施工不便之处,敬请谅解"。对方的苦心我领了,是为因施工给过往行人带来的不便向大家打招呼,只是这意思不对,主体错了。

"××做某事(有/的)不便之处"指的是××自己的不便之处,是对××自身的不方便的意思。所以这个公示语的字面意思实际上是"我们在这里施工(感到)有些不方便,请大家谅解。"

你干活不方便,干偶鸟事?

嘿嘿。

9/17/2007

as at再解

有朋友对本人此前绕一个玩玩》一帖的指正(如下)
对了,刚刚漏了一个不赞同的地方"……于提供之日……"不对,原文是"as at the date it was given "不是"at the date it was given ",就是说一直是真实完整准确的,就像当初提供时候一样(不会随着时间变质))
当时我也同意这位朋友的说法。可是后 来在收到公司内部的"missing time report"(未计入时间报告)上也正好看到了as at的现实用法。为了说明情况,容我首先对这个报告做一个介绍。每天我们都要把工作的时间请秘书帮忙计入系统,供日后向客户收费之用(这个时间也是律师的 业绩考核标准之一),如果哪天时间没有计入或者漏计了,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报告,作为提醒。因此,这报告就是"截至×××日,尚未计入时间的报告"。在我 手头这份报告上,写着"As At Date <=16 Sep 2007 "。显然,这里的as at就是"截至"的含义,或者说就是"at "的含义(as at只是让其看上去更正式一些),而不是前文指正的那样。甚至,可以说这个as at是as of作"截至……"解时候的同义词。

网络上查询了一翻,某香港媒体的外语教学栏目中对此有具体解释:

"……事�上,as of往往和as at通用,例如:The student / teacher ratio as at / as of April 2007 was 40:1(�生和�的比率二○○七年四月�止是四十比一)。�者示下那一句,用as of或as at都可以。留意as at 、as of、as from等�法,除了在公文,一般不宜使用……"

另外,也有老外在学习型论坛上指出:British and American usage for these phrases may differ.

9/11/2007

省力点

原稿:If the Supplier fails to complete delivery on or before the delivery date as specified in the Purchase Order due to its own fault or the fault of any agents or contractors appointed by the Supplier, then the Supplier shall be liable to the Distributor for any direct losses (excluding consequential losses) that the Distributor or its Affiliates suffer as a result of such delay or any losses its customers suffer therefrom for which the Distributor or its Affiliates are held liable.

版本1:若由于供应商自身的过错或其代理人或分包商的过错导致供应商未能在购货订单规定的交货日期当天或之前将产品交付,则供应商应负责为经销商或其关联方承担因该等延误而导致经销商或其关联方遭受的任何直接损失(不包括间接损失)和导致经销商客户遭受的并由经销商赔付的任何损失。

版本2:若供应商由于自身或其指定代理人或分包商的过错而未能在购货订单规定的交货日期当天或之前交付产品,则供应商应就经销商或其关联方因此遭受的任何直接损失(不包括或然损失)或经销商客户因此遭受并由经销商或其关联方赔付的任何损失负责。

[版本1对版本2 的修改:
供应商 由于供应商 自身的过错或其指定代理人或分包商的过错 导致供应商 未能在购货订单规定的交货日期当天或之前交付产品 交付,则供应商负责为 经销商或其关联方 承担 该等延误而导致 经销商 或其关联方 遭受的任何直接损失(不包括间接或然损失)或 导致经销商客户 因此遭受并由经销商 或其关联方赔付的任何损失 负责]

版本3:若供应商由于自身或其指定代理人或分包商的过错而未能在购货订单规定的交货日期当天或之前交付产品,则供应商应对经销商或其关联方因此遭受的任何直接损失(不包括或然损失)或须由经销商或其关联方赔付经销商客户的任何损失负责。

版本1是前人做的,我觉得这话说得太费劲了。版本2是我的第一稿修改,版本3是我第二稿修改。请大家提提意见,看看我的修改是不是有不恰当甚至错误的地方。

德式认真和中式管理

昨天2007年女足世界杯在虹口足球场开幕了。揭幕战德国队11:0横扫阿根廷队。要是换成男足,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不论女足还是男足,德国人就是实在,能够进11个就决不少1个,同时能够不让你进就坚决不让你进。没有中国人的那种"通融"和"面子"。这就是德国式的尊重对手的方式。这就是德国式对待工作(比赛就是女足队员的工作)的态度。偶喜欢!

再来看看我们这里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吧。为了这个世界杯,昨天地方交通管理搞什么交通管制,在虹口体育场周围划了好大一块禁行区域,很多公交车还要绕道或者缩线。今天早新闻听说这个管制后来并没有严格实行,因为实际情况不需要。先要表扬一下交管部门的临时应变,没有死守管制不放。其次要追问一下为什么要搞管制。本来女足世界杯比赛对交通的影响肯定就肯定不如申花的关键比赛的。而且最搞的是,平时申花比赛的时候轻轨直接进体育场的通道都是特意关掉,让球迷走对面出口,下到地面,然后过再倒回来过马路的,而天桥下口和体育场之间的马路上是没有横道线的。但凡是申花比赛日,足球场这里四川北路、东江湾路和西江湾路的交通就会非常混乱,警察是忙得团团转。这次比赛,管理部门通过媒体提醒到场观众,轻轨直通体育场的通道是特地开放的,球迷从轻轨下来直接就可以天桥进场,与地面交通无涉,说是为了疏导交通。好吧,既然知道开放天桥可以疏导交通,为什么申花比赛的时候反而要关闭?要知道,轻轨设计这个天桥的本意不就是为了分散球迷,确保地面交通通畅么?

尽管交管部门这次临时应变让人算是一个惊喜,但是总体上,脑子还是不好使的。设计一个样,施工一个样,实际操作又是一个样,这,就是中国式的管理。

9/06/2007

Notice

"提前×天给于通知"中的 "通知"用notice没有问题,notice在这个义项上的用法如何?法律文件中常见的without a notice, without a prior notice的说法是否恰当?刚才在对我部分翻译的《劳动合同法》校对的时候,读来读去感觉上述既有notice用法总有些异样。也许是所谓的"语感" 吧,觉得其中有些问题。多翻一下资料让自己舒坦一些吧。

1.
Notice本身就包含"提前"的含义
(尤指告知对方过一段时间终止协议等)预先通知(如解雇、离职、停租、迁走等);事先声明;
――《英汉大辞典》第二版 p1333 (非经特别说明,下同)

显然,prior notice中的prior是逻辑上的赘词。


2.
Notice不可数
How much notice do you require for booking?

[U] I can't cancel may arrangements at such short notice.  p964,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1995

当然有 a minute's notice 的用法,只是这里的冠词a配合的是minute的数的形式,又如two hours' notice。

3. Notice的动词用法也有这个义项
事先通知(某人)将终止一项协议(如解雇、离职、停租、迁走等):notice a tenant 事先通知房客迁出

打算以后用"shall notice XX in wiriting"(而非give XX a notice in writing)表达 "必须给于XX书面通知"

4. "给予通知"的"给予"的搭配
give notice  (1) 事先提出通知;2 通知;关照 He has given notice of his inability to attend.
serve notice: The Council served notice of its intention to close the swimming pool.
[M]

9/01/2007

Word Used Every Day

The Word of the Day provided by Merriam Webster is stipulate, a word that I use almost every day. Howver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know the story behind the word. I hereby post the contents of today's issue for every one's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by Merriam Webster. ;)


stipulate \STIP-yuh-layt\ verb

1 : to make an agreement to do something : contract
*2 : to specify (something) as a condition or requirement (as of an agreement or offer)

Example sentence:
The lease stipulates that the tenant's failure to pay rent by the end of the month may result in eviction.

Did you know?
Like many terms used in the legal profession, "stipulate" has its roots in Latin. It derives from "stipulatus," the past participle of "stipulari," a verb meaning "to demand a guarantee (as from a prospective debtor)." "Stipulate" has been a par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ince the 17th century. In Roman law, oral contracts were deemed valid only if they followed a proper question-and-answer format; "stipulate" was sometimes used specifically of this process of contract making, though it also could be used more generally for any means of making a contract or agreement. The "specify as a condition or requirement" sense of the word also dates from the 17th century, and it is the sense that is most often encountered in current use.

*Indicates the sense illustrated in the example sen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