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咬文嚼字”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咬文嚼字”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9/2010

Work Summary

最近非常忙,但一定要写,时间一长,哪怕不忘记,恐怕也没了记录的冲动。

1. supervise/supervision
除了“监督”之外,根据上下文可取“管理”之意。

2. on reasonable notice
“经合理通知”是常见说法,但意思不明确,什么叫“合理通知”?我认为应当结合具体上下文把意思说明白,比如:
  • 以合理的形式,通知某方;或者
  • 通知某方(须有合理提前量)
3. be update to date / updated
“处于更新/更新后状态”显然词不达意,至少不符合表达习惯。“符合现状”就很好。

4. xx shall submit valid invoices to the Purchaser for the Fees in arrears on a Quarterly basis.. The Purchaser shall pay to xx all amounts within 45 days from the date of invoice.
律师修改稿:……应按季度就累计拖欠的……

显然,in arrears翻译成了
“拖欠的”。这不对。

服务费有两种付法,一种是“先付费,后服务”,另一种是“先服务,后付费”,无论哪种情况,都有付费周期。这句约定的付费周期就是一个季度,在“先付费,后服务”的情况下,付的是下一个季度的费用,在“先服务,后付费”的情景下,付的则是上一个季度已经完成的服务的费用。

in arrears在这里表达的就是“先服务,后付费”,付费一定是发生在服务之后的,这能称为“拖欠”吗?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92年版)第1172页:
拖欠:久欠不还。
显然,只要在约定时间内支付之前的服务费,就谈不上“拖欠”。涉及“拖欠”恐怕就要根据合同违约条款来处理了。这个词组实际是指“欠付(的)”。因此,原句翻译可以是:
xx应按季度就累计欠付的费用向买方出具发票……
意思对了,但还可以进一步修改,把“欠付”的意思在上下文里清楚表达出来就好,而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出现这个词,比如:
xx应按季度向买方出具上季度费用(的)发票……
说明一点,这里的“上季度”和“上一季度”意思一样,不像“上级法院”和“上一级法院”那样有所不同,因而“上一季度”里的“一”可以省掉。能省则省是我的原则。

4. the Purchaser shall deliver to XX the original or a certified copy of a receipt issued by the Taxing Authority, to which the withheld payments have been made, evidencing such payment.

律师修改1:买方应向XX交付向其缴纳代扣代缴款项的税务机关出具的收据的原件或经核证的副本,证明相应款项业已支付。

律师修改2:买方应向XX交付税务机关(向其缴纳预提款项)出具的收据的原件或经核证的副本,证明相应款项业已支付。

这句子难就难在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第一稿修改里的“其”指谁?根据意思看,是收税的部门,即后文的“税务机关”。“税务机关”还在后头,“其”从天而降,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指代不清啊。再者,把“税务机关”代入,短语就成了“向税务机关缴纳代扣代缴税项的税务机关”,谁纳税?这句短语简化下是“向A纳税的B”,纳税人是B,二A和B都是税务机关,因此短语实质表达的是“税务机关纳税”。这是什么逻辑?

第二稿修改里想到用括号是个进步,很长的说明性文字往括号里放能够起到梳理句子整体结构,使表意更清晰的作用。问题是,这括号里说得对吗?“向其 纳税”中“其”的指代没问题,问题是动作主语是什么?括号外头是税务机关,那么主语仍旧是“税务机关”,括号部分说的还是“税务机关向税务机关纳税”。那 么,如果把实际意义上的主语(买方)补出来呢?

“买方应向XX交付税务机关(买方向其缴纳预提款项)出具的收据的原件或经核证的副本,证明相应款项业已支付。”
至少括号里最后还得加一个“的”,意思才完整,但即便如此,句子还是不通顺。在坚持总体结构不动的情况下,我提个修改方案:
买方应向XX交付税务机关(即:买方缴纳预提款项的那个税务机关)出具的收据的原件或经核证的副本,证明相应款项业已支付。
“那个”固然使句子显得口语 化,但是却省不得,否则就成了“买方纳税的税务机关”,这是废话,因为税总是向税务机关交。为文体庄重计,怎么办?其实英文虽然写得很罗嗦,但理解起来并 不困难,从句说的无非是:你向哪个税务机关缴税,就要提供哪个税务机关提供的完税(收款)凭证——这,不是明摆着的常识么?难道向徐汇税务局纳税,徐汇税 务局还能给黄浦的凭证?可见,这从句压根不需要翻!

顺便再强调一遍,文章中多余的助词“的”要去掉,不妨大声朗读“
出具的收据原件或经核证副本”。感觉如何?是不是像幼儿园小朋友学说话?后两个“的”都该去掉。下面这个版本的意思就清楚了,不知诸位意见怎样
买方应向XX交付税务机关开具的代扣代缴款收款证明原件或经核证副本,证明相应款项业已支付。
5. The...JVC shall expire on the date falling 40 years from the Effective Date.
原译:……JVC在生效日后的第四十年届满。

the date fallinng 40 years from the Effective Date是指生效日四十周年周年日。“第四十年”呢?三十九周年周年日一过,就进入了“第四十年”。以2010年1月1日为例,从当天起满两个月是从 2010年3月1日之后,从当天起第2个月则是2010年2月1日之后。这两种说法可以整整相差一个周期!
必须得改:
……JVC自生效日起满四十年届满;或者
……JVC自生效日起生效,满四十周年届满
看似“忠实原文的”可以是
……JVC自生效日起满四十年之日届满
最直白的是:
……JVC有效期为生效日起四十年。
6. ... shall give at least 12 months' prior written notice to the other Party prior to the expiry of the Termination Date.

原译:
……在终止日前12个月内书面通知……
应该是
在终止日前至少提前12个月书面通知
换句话说,这是要求最晚通知的时候距终止日也得有一年之遥,更早通知则不论。而“终止日前12个月内”呢?终止日前一天都在范围之内!两者含义相去十万八千里!

7. The restrictions contained in this Clause are fair and reasonable, but if any such restriction shall be found to be unenforceable but would be valid if any part of it were deleted or the period or area of application reduced, such restriction shall apply with such modification as may be necessary to make it valid and effective.

模板内原译:
本条所包含的各项限制是公平且合理的。如果任何该等限制被认定为不可强制执行,但在删除其任何部分、或缩短其适用期限或缩小其适用范围后其可以有效,则该等限制应在经过为使其有效而必要的修改后予以适用

啥也不说了,直接改:
本条所述各项限制公平、合理。如果其中任何一项被认定为不可强制执行,但在对其作必要处理(即删减、缩短适用期限或缩小适用范围)后便可使之有效的,则在作必要处理后再行适用
再进一步:
本条所述各项限制公平、合理,若其中任何一项被认定为不可强制执行,但经必要处理(即删减、缩短适用期限或缩小适用范围)后仍可有效的,则作必要处理后再行适用
8. 疑问
arising out of、resulting from有何异同?

看到过有人把“arising out of, relating to or resulting from”翻译成“所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或由其导致的”。“所引起的”和“尤其导致”的是同义反复,如果英文原文两者没区别,翻译时候取其一就好,类似null and void,直接翻“无效”就成,不必为每一个词组找一个看似对应实则徒劳的译文。

[2010年2月10日有修改、补充]

2/03/2010

rounded down

财务报表里有个注释:Figures are rounded down to the nearest ¥1 million。

意思明白,说起来蛮困难的,"数据被下舍到最接近的一个一百万"绝对不能用。想了两个,后一个是前一个的改进:

1. 数据经过处理,百万以下部分舍去。

2. 数据经过处理,以百万为基本单位,百万以下部分舍去。

哪个好点?或者有没有现成的业内说法?我初步检索没有找到。

1/15/2010

不折腾

《参考消息》短新闻一则:
上海译文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汉英大词典》(第3版),收纳了有时代特色的流行新词的规范译法,其中包括"房奴"一词。
我就搞不懂,那么多中文新词语,都是植根于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里的,有必要都去找个英文译文么?一个"不折腾"还要讨论无数次,本身不就是对"折腾"的最好注脚么!讨论的过程中都是国内所谓专家学者在鼓噪,没见过请老外出来谈谈他们对这些译文的理解。闭门造车地翻译"热词"有意义么?

1/11/2010

Upon or After

也是律师飞过来的句子,看似简单,但要说好并不容易:

Upon or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an Event of Default (违约事件) which is continuing, the Agent may….


江湖中的金山词霸派可能会给出酱紫的版本:

在或一项正在持续的违约事件发生时或后,代理行可……
我看了下,原文是在强调upon和after,那么试译如下:
若发生违约事件,并且违约事件仍在持续,则一俟违约事件发生,代理行即可……
律师朋友问可不可以用
"在该违约事件发生之时或发生之后"
我觉得不大好,当时的解释是:
"之后"肯定是对的,"之时"就是不大确切,因为啥时候发生不晓得,不可能做到发生"之时"咋地咋地。

upon是一发生就立刻行动,其实是 immediately after,也是after,只是把after的定位更精准,强调"一旦有,就可以××",用"一旦发生××,就可以××"的意思就可以把 immediately after和after都包括在里面,因为"刚发生"就能做××,那么"发生之后过一阵",当然就更能做××啦。
求拍砖

1/07/2010

港岛惊魂

下面这句看得懂吗?

对于担保代理行为上述目的而作为出质人的代理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责任,担保代理行不对出质人承担任何责任。


需不要就着英文理解下?

The Security Agent sha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liability to the Pledgor arising out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its acting as agent for such purposes, except in the case of its gross negligence or wilful misconduct.

译文到底怎么出?

12/11/2009

你有知晓吗?

请摸着自己的PP问,看得懂标题说啥哇?

阿拉的翻译出来的合同里有这样的结构,真是现代汉语实践的"伟大创新"。

** shall be entitled to bring a claim under Clause 9.1.1, notwithstanding any knowledge of ** relating to any matter specified in Clause 9.1.1 (including, without limitation, any knowledge obtained as a result of the due diligence conducted by ** on the Company)

不论××就第9.1.1款中的任何事项是否有任何知晓(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对公司的尽职调查而获得的任何知晓),),××仍有权根据第9.1.1款提起索赔。

词组:
1. 就……有(任何)知晓
2. 获得的(任何)知晓

句型:
1. 不论……, 仍……

11/16/2009

If any & "as the case may be"

先各举一例

(1) LL shall not unreasonably withhold any required approvals for the transfer of those employees, if any.

(2) This power would be helpful to the extent that the foreign court judgment was capable of enforcement against those assets in England or Hong Kong as the case may be.

第一句的“常见”译法是:
LL不得不合理地拒绝给予为该等员工的转让的要求的各批准(若有)。
if any是起到“兜底”的作用,意思是需要批准的,则谈批准,不需要的,则不谈。这实质上不就是一个条件么?并且重点是满足这项条件的时候该如何操作。至于 没有满足这项条件的时候该如何操作,在本例里根本不用说明。既然是条件,就翻译成条件句,法律中的条件句最常见,典型句型便是“(如果)……的, (则)……”,我这样翻译:
转让员工需要批准的,LL不得无故不予批准。
我看到的第二句译文是:
这项权利将会是有帮助的,前提是外国法院判决能够针对英格兰或香港(视情况而定)的资产强制执行。
句子其他部分通顺与否暂且不论,as the case may be这里指的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在英格兰或香港之间做选择,谈英格兰的,那么就是英格兰,谈香港的,那么就是香港。

汉语表达里,“甲或乙”本身就是一项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或“取适用者”是其中应有之义,不用劳什子用括号在后面加个尾巴,不伦不类。

其实,英语表达里,这个尾巴又何尝不是法律或者某些技术文本里特有的“累赘”呢?我的观点是根据具体场合,对as the case may be大可以采取“不译”的策略。
 

11/04/2009

常识先生在哪里

贴一段,对内容本身先不说话:

零食:零食食品(通常叫做零食)被认为是一种不作为正餐而食用的食品,是一种用于缓解正餐之间饥饿感的食品,为人体提供短暂的能量供应。零食一词还特指正餐之间完全为满足味觉而食用的食品。零食包含广泛的产品,例如巧克力、糖果、口香糖、蛋糕、压块干粮、饼干以及其他甜味或咸味零食。

中学生做的我会鼓励下,解除翻译工作本身的束缚,如果大三学生做的,我会让他重新过一遍,不看原文。如果是律师做的,我对律师中文水准表示遗憾,他们不自觉受西化语言影响太大了。可这是翻译做的,"专职"有好多年经验的翻译做的,我只能说――这个行业大概不适合你。

10/29/2009

动动脑筋又不会怀孕

1. 不存在将适用于目标实体的任何上述税务申报单的法定诉讼时效延长的未完成协议或豁免。

2. Where the English wording of this Agreement is followed by a German Legal Term in brackets and in italics, the German Legal Term shall prevail.

如本协议中的英文词汇后的括号内紧接斜体字的德国法律术语,以德国法律术语为准。

3.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governed by and constru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excluding its conflict of laws principles.

本协议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律管辖并依其解释,不考虑法律原则的冲突

能做出这个版本的绝对是人才,一眼能看懂的更是人才,不看英文就能看懂的是人才中的人才,法律行业外的不看英文就能看懂的是神仙!


我要说:不知道的东西就去查查资料,不顺的东西就多动动脑筋,查查资料、动动脑筋又不会怀孕!

10/21/2009

Translation of "Subject to"

我曾在不同场合说过部分上下文地把"Subject to"翻译成"受制于"是懒惰、不负责任、不动脑筋的翻译,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译作"根据……(的规定)"、"除非……另有(规定)除外"、"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等等。

Subjec to不是专业术语,并无定译,上下文为王。今天遇到一句句子:
The Statements are subject to uncertainty as described in this announcement.
我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声明具有公告附件二所述不确定性。"
必要时词性转换也能起到润滑译文的作用,比如:
Our work did not involve an independent examination of any of the financial or other information underlying the Statements.
如果严格按照原文词性操作,译文可能会是这样:
我们的工作并未涉及对所述声明的任何财务或其他信息的独立检查。
与英文做到了词序、表面词义、语序三项严格一致,但是用 "又臭又长"来形容,不算过分吧?"又臭又长"必然导致语义含混不清,比如这里"独立"是什么意思?是指"我们"没独立去做,暗指可能与别人一起做?其实 不然,原文indepndent在这里讲的是"没有在本次调查外另外再做调查"。"我们的工作"在这里不仅显得罗嗦,甚至还有几分幼稚,有点像幼儿园小朋 友讲话。综合起来,把转换词性,调整词序、语序,结合"有所译有所不译"的"省译"技巧,同时注意检查,去掉不必要的助词(比如"的"),调整如下:
"我方未另行审查声明相关财务信息和其他材料。"

10/15/2009

“潜在的”技术含量

金山词霸是个好东西,帮我们解决了不少专业名词的名称翻译问题,但是如果仅仅凭金山词霸做翻译,绝对是万万使不得的。比如potentia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十之八九会回答"潜在的",除此之外呢?

Webster的解释: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potential
1 : existing in possibility : capable of development into actuality <potential benefits>

2 : expressing possibility; specifically : of, relating to, or constituting a verb phrase expressing possibility, liberty, or power by the use of an auxiliary with the infinitive of the verb (as in "it may rain")

《现代汉语词典》对"潜在"的解释: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那么,交易文件里,a Potential Transaction是指什么?"潜在交易"还是"可能交易"?

作为母语是汉语的人,我绝不会用"潜在交易",
根据的是语感,毫无技术含量,就那么简单。如果看到"potential",脑子里就有且只有"潜在的",不看上下文一概用"潜在的"一统天下的,技术含量很高,大约可与金山词霸比肩

10/07/2009

色莫情况?

Everyone in China has good reason to celebrate: the country's 60th national day,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even more spectacular than the Olympics opening ceremony. A decision made by MOFCOM this Wednesday has given AA and BB an extra reason.

华丽地转身--------------------->

每个中国人都有理由庆祝:国家的60年华诞,被普遍认为甚至比奥林匹克开幕式更加精彩。商务部这个星期三作出的决定给AA和BB额外的理由进行庆祝。


偶推测:这位仙人的小学语文课是外国数学老师教的!

9/24/2009

Are they the same?

The Manager sha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ayment of any fees to AA.

The Manager is not obliged to pay any fees to AA.


两句句子意思完全一样吗?

9/21/2009

老鬼三测试帖

for a period of three years starting on the date of this Agreement, either alone or jointly with or through any perso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rry on or be engaged in, own or have an interest (equity or otherwise) in, or advise or otherwise assist any business which compete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with any business of Company as carried on at the date of this Agreement in a territory in which that business is or was carried on at any such date;

在本协议 签署之日起的3年期间内,单独或与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直接或间接经营或从事任何业务、在任何业务中拥有或享有权益(股权或其他方式),或作为顾问或以其 他方式协助任何业务,前提是该业务与公司在本协议签署日所经营的业务在公司于该日期经营该等业务的地域内直接或间接地相竞争;

英文看不懂,因为法律英文是老搞的,何况还有法律知识的问题,不论。但是,撇开法律知识不论,这段中文啥人读得下来,读得下来,觉得很顺的举手,发现逻辑问题的请留言,觉得好玩的也可以留言……~

(注:中英文稿可能不是严格一一对应,因为英文稿是后来改过一稿)

2/27/2009

货币格式小谈

合同里看到货币的写法,有点小乱。

与Euro50 or RMB50对应的中文怎么写?

"欧元50,000,000元或人民币31,860,000元"对吗?

回答:不对。

现代汉语里,我们一般说"5万欧元/美元/日元"、"人民币5万元",而不说或者极少说"欧元5万元",因此,同样是货币单位加数字,中文处理还是不同di。意思上是不会有差错,但既然是中文,就是要符合中文的习惯啦。

早新闻片段

都是那条讲外白渡桥"回归"新闻里的。

一,……当船出现在黄浦江上的时候,……

二,……各色雨伞成了不可或缺的风景……

我们会讲"(船的)桅杆从地平线上出现的时候",但我们不讲"船出现在海上的时候",我们只讲"潜水艇出现在海上的时候"。

相信外白渡桥施工用的是驳船或者拖船,而绝不会是"潜水艇",也不会是"空降兵"吧。

"不可或缺"是什么意思?"或"这里是"稍微"的意思,"或缺"就是"少许有些缺失",而"不可或缺"则是指"一点也不能少",用来形容一件事 物非常关键,少了它不行。用法律英文讲,就是of essence或者as required,用普通英语,就是indispensible。

回到新闻,这些雨伞花花绿绿固然好看,固然是一道风景,但他们对于桥梁复位是"不可或缺"的吗??

2010 Expo Words Flash:“指定日”和“平日”

早新闻又有好玩的,说世博会的门票价格根据日期分两种,"指定日(价格)"和"平日(价格)"。一位官员接受采访的时候解释了"指定日"和"平日"的含义,无非是五一之类人流量大,票价上浮。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指定日"和"平日"是直接照搬
日语汉字来的。

汉 语出口转内销,从日语汉字借入新词不是新鲜事,"干部"、"共产党"、"政治"、"法律"、"请求权"等等大量常用语都来自日语汉字,时间大致是19世纪 末到20世纪中初的翻译潮(translation boom)。对于各类新事物,直接用日语汉字是个高效的方法,不少日语汉字译名本身也是翻译中的佳作。

可是,如今对于现代汉语里本身就有的意象,也要直接照搬日语汉字么?"节日价格"和"平时价格"说得不是很清楚么?何苦要找大家看得懂字却猜不透意思的日语汉字来给大众上课?

2/16/2009

中文媒体编辑记者还学中文吗?

2009年2月13日,新华有一篇稿子题目是《中科院已开始对俄美卫星碎片进行搜索捕获》。我当时看了这个题目就摇头,因为其中问题多多。

第一个问题是结构问题。我对“对+××(动词宾语)+进行+动词”的用法很“感冒”,因为这个“进行”往往没有实质含义,表达的含义跟动宾结构一样,只是在口头表达时可以起到实质上延缓语速,留出思索时间的作用,落实到稿件就显得累赘。

大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新闻采访,如果受访人开口很多“进行+动词”结构的,此人发言的
总体字水平往往不高(需要时间找话讲或者需要装出思考的样子),或者说如果要把此人的发言整理成文稿(或者仅仅是字幕)是需要很多后期加工编辑(纯文字角度的)工作的,而如果受访人开口很少这样的结构,他的文字水平就较好,口头发言几乎可以直接落实到文稿或者字幕。还可以观察,拖长音加“进行”结构几乎是官 员接受采访时的“标志性(言语)动作”。

举例:
(1)“我们将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监督”,比较:“我们将
严格监督工程质量”;
(2)“我们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了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比较
“我们进一步调查了群众反映的问题”;
(3)“有关部门将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比较
“有关部门将核实有关情况”

在我的文字里,不论是原创、翻译还是校稿,都不用或者要扫除“进行结构”,让行文更为紧凑。当然,如果我是写小说,要刻画官腔,刻意为之则另当别论。

回头看这篇稿子的标题,“中科院已开始对俄美卫星碎片进行搜索捕获”与“中科院已开始
搜索捕获俄美卫星碎片”相比,是不是后者更清楚更简洁更直接?

第二个问题是搭配问题。“搜索”是指“仔细寻找(隐藏的人或东西)
”,而“捕获”是说“捉到;逮住”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商务92版)。可见,“搜索”是在找,但没有找到的状态,而“捕获”则是“已经找到”的状态。一个是动作未完成,一个是动作完成的结果,怎么可以连用加宾语?这到底是找到了还是没有找到?

标题是想表达“找”并且“要找到”的意思,但这搭配却混乱得很。用“搜寻”,把标题修改成“
中科院已开始搜寻俄美卫星碎片”如何?

新闻里另一个常见问题是“发生+动词”结构。前几天有一则新闻提到“某某小区发生屋顶坍塌”。什么叫“发生屋顶坍塌”?是不是该用“发生屋顶坍塌事故”?这“事故”二字必须补出来,否则结构就不完整。

曾几何时,新闻媒体的用词是语文
学习的范本,出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用错误是要专门“勘误”、“致歉”的,而如今,翻开报纸(仅仅所谓主流报纸,比如上海本地的几大报纸),打开电视收音机,看到听到的中文语用错误比比皆是。光吃早饭时候听个990早新闻,低级文字错误就比比皆是。报道的节奏加快了,记者写稿子、编辑校稿子时间更紧了固然不假,但也不至于忙到连中学生就能避免的低级错误都放任不理的地步吧。这恐怕不是“时间紧张”、“匆忙”能够解释的,而是大量记者编辑总体中文文字水平退步的表现!

2/06/2009

Commission v Committee

一直搞不明白这两个词的区别,去了某老外的类似"咬文嚼字"的论坛,得到了如下回复,共享给大家:

A committee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meet and deliberate according to fixed rules in order to make a decision or produce a document as a group.

A commission is a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entrusted (that is the etymology) by a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a task. Sometimes the task is a specific one (like ascertaining a particular fact or resolving a particular problem) and sometimes the task is more long-term (like the SEC, that i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 commission is usually distinct from other kinds of agency in two ways: it has no single, permanent administrator, and it has no independent or constitutional authority of its own―it operates under the authority of another part of the government.

Of course, a commission can be a committee (like the 9/11 Commission), but very few committees are commissions, and some commissions are not committees.

更进一步的补充:

The defining difference is that a committee is part of a larger organization. A commission is an independent group. E.g., The U.S. Senate Committee on Commerce, Science, & Transportation was formed by the Senate as a sub-group of the Senate. By comparison, the FCC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is an independent agency of the government.

又一位朋友的回帖:

A committee could be self appointed in an organization. Any citizen's group in a neighborhood can form a committee. A commission is more of an organization that is created by a higher authority, like a king in days of yore.

1/14/2009

一句一词

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但不好译:

By all means Let's be open-minded, but not so open-minded that our brains drop out.

译文既要表达意思,还要能体现出两个open的趣味,mind和brain的关系。一下子还真想不出。

遇到一个词,意思明白,也不好译: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Retention说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可以口头上说,用于正式书面表达总觉得不到位。见到过“人才留存”之类的说法,当然用不得。